Page 130 - 中国全科医学2022-29
P. 130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3711·
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研究证据进行概述,旨在梳理相关研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增加三酰甘油水平,临
究进展,并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在策略。 床研究显示他莫昔芬会增加卒中发生风险 [27] ;而芳香化酶抑
以“Breast cancer,ischemic stroke,breast cancer-related 制剂(AIs)一般不影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可以升高高密
ischemic stroke,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hypercoagulability, 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但与他莫昔芬相比,AIs
D-dimer,Cancer procoagulation,chemotherapeutics, 对卒中影响的研究较为有限 [27] ,因此,在未来评估 AIs 的试
radiotherapy,MP-TF,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验中需要更严格的卒中评估程序来阐述此问题。
endovascular treatment,anticoagulant therapy”为英文关键词, 3 BCRS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检索 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以 大多数BCR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症状,
“乳腺癌、脑卒中、乳腺癌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扩散加权成 例如偏瘫、头晕、精神减退或谵妄、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 [28] ,
像、高凝状态、D- 二聚体、癌促凝剂、化学疗法、放射治疗、 且与不伴癌症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系统症状无明显差异 [29-30] ,
微粒组织因子、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抗凝治疗”为 但是二者相比,BCRS 患者疾病进展更快,易危及生命。
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 BCRS 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具有多发性梗死的特点 [31] ,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1 年 12 月。文献纳入标准:乳腺癌缺 这种多发性散在病变模式累及多个血管区域,临床症状表现
血性脑卒中有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文献研究。文献排 为弥漫性脑病或多灶性脑梗死,即使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也很
除标准:重复发表、无法获取全文及数据的文献、文献年代 难明确诊断,只有在尸检时才能发现 [32] 。
久远、文献质量差。 4 发病机制
1 BCRS 流行病学特点 4.1 血液高凝状态 与乳腺癌有关的凝血机制很复杂,目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疾病死亡的 20 个原因中 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存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如血液高凝
缺血性心脏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癌症和卒中 [11] 。 状态、放化疗毒副作用及癌症直接效应等。血液高凝状态是
GLOBOCAN 2020 提供了 2020 年底癌症发病率的最新排名, BCRS 发生的重要机制 [33] ,不论血液系统肿瘤还是乳腺癌
乳腺癌新发病例数超过了肺癌,首次成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 等,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
的癌症 [12] 。一项来自瑞典 1970—2000 年的研究发现,卒中 有证据表明乳腺癌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炎性递质的过度释
在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 7.0%,且二者的共病联 放可能与凝血系统间接激活有关,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单
系随乳腺癌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密切 [1] 。缺血性卒中患者 核细胞加速释放炎性因子,形成凝血激活的循环 [34-35] 。有
在诊断时或诊断后 6 个月也会伴隐源性乳腺癌的出现 [13-14] 。 研究显示 BCRS 血浆 D- 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血浆 D- 二聚
广西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约 0.59% 的乳腺癌患 体与血液中的微血栓等高凝物质形成有关,推测血浆 D- 二
者在明确诊断的前 6 个月患有缺血性卒中,18.30% 的乳腺癌 聚体可能是乳腺癌诱导高凝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36-37] 。癌细
患者以急性缺血性卒中为最初临床表现 [9] 。乳腺癌患者发生 胞分泌的粘蛋白与 P- 凝集素和 L- 凝集素结合诱导血栓形
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高 [1] 。隐源性乳腺癌的最初临床表 成 [38] 。有研究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种癌促凝剂(cancer
现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同时缺血性卒中亦可能是乳腺癌长期 procoagulation,CP),以独特的方式激活体外凝血因子Ⅹ [39] ,
治疗后的结果 [15-16] 。有研究显示,与无癌症对照组相比,乳 然而 KAZMIERCZAK 等 [40] 、MIELICKI 等 [41] 发现在乳腺癌
腺癌患者在就诊前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达 3 倍 [17] 。一项针 患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与凝血系统没有相关性,因此半胱
对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 6 氨酸蛋白酶的促凝特性在血栓形成中的机制尚不明确。
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比例高达 47.56% [9] 。活动性乳腺癌 4.2 抗肿瘤治疗 抗癌药物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有研究
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1.5 倍,提示此类患者 显示,某些特定的乳腺癌化疗药物,例如铂类化合物、甲氨
发生缺血性卒中可能是乳腺癌长期治疗后的结果 [18] 。 蝶呤(M)、L- 天冬酰胺酶(L-ASP)可明显增加缺血性卒
2 BCRS 危险因素 中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42] 。化疗药物导致凝血激活、诱导微
BCRS 和非癌症卒中患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 [19] ,多 颗粒(MP)的释放,提高凝血复合物的组装速度,与体内凝
见于老年人且与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国外有报告显示,高血压、 血的主要启动组织因子(TF)结合形成微粒组织因子(MP-
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酗酒、肥胖、心房颤动均为两者 TF) [43] 。乳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癌细胞中 TF 高度表达,
的危险因素 [19-21] 。乳腺癌患者常见高凝状态,因此有理由认 这可能导致了 MP-TF 机制的形成 [44-45] 。研究显示,与健康
为高凝状态是乳腺癌潜在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1,22] 。同样, 对照组和Ⅰ ~ Ⅲ期癌症患者相比,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Ⅳ
一项尸检研究结果发现,高凝状态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占 期)MP-TF 水平显著升高;Ⅰ ~ Ⅲ期乳腺癌患者的 MP-TF 水
51% [8] 。对 33 例癌症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平与健康对照组相似,化疗并没有影响 MP-TF 水平 [46] 。因
大血管粥样硬化也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23] 。CHENG 等 [9] 此化疗是否会影响乳腺癌症患者的 MP-TF 水平仍存在争议。
研究显示,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增加了乳腺癌患者缺血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发挥着抑制血液凝固的作
性卒中的风险,与 LIGIBEL 等 [24] 、LAI 等 [25] 和 ROSELL 等 [26] 用,内皮细胞暴露于化疗药物也可能导致其作用的丧失 [47] 。
结果一致,推测他莫昔芬使用时间越长或日均用量越高,乳 脑血管意外是放疗导致乳腺癌患者非肿瘤因素死亡率较
腺癌患者罹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越大。此外,他莫昔芬可以 高的主要原因 [48] 。乳腺癌放疗的靶区主要包括:锁骨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