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0年 第23卷 第28期    刊出日期:2020-10-05
    专题研究
    陈淑玲,吴苏伟,杜雪平,贾建国,刘殿武,程煜天,郭爱民
    2020, 23(28):  3503-35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52
    摘要 ( )   PDF for PC (1128KB) ( )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国家提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充分发挥在疫情防控中的“网底”作用。全科医生在基层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为此对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位全科医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疫情中,全科医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公共卫生、传染病学知识匮乏;此次疫情易感人群包括医疗防疫工作者、弱势高危群体和缺乏防范意识的人员;全科培训中应该强化公共卫生、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方面课程。为此建议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处理、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相关内容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严春泽,王军霞,王权,李肖肖,季燕,杜雪平
    2020, 23(28):  3508-35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58
    摘要 ( )   PDF for PC (1154KB) ( )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防治结合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筑起了防疫的第一道防线,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基层全科医生传染病防控知识不足、缺乏实战经验等问题,提示应进一步深化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研究。目的 通过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分析,为进一步修订《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19年修订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函调的方式,面向参加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不满3年,主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住院医师工作任务情况,工作任务涉及的症状、疾病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果 参与调查的对象工作单位类型中乡镇卫生院占42.3%(220/52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36.2%(188/520),综合医院占20.4%(106/520),其他占1.1%(6/520)。工作岗位类型中以全科医生岗位为主占63.4%(330/520),全科医生岗位与公共卫生岗位各一半占20.4%(106/520),以公共卫生岗位为主占8.1%(42/520),其他占8.1%(42/520)。工作任务排名中,执行频率排在前3位的工作任务分别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理论知识点实际应用中,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治、以服务对象健康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工作任务权重排名前3位。基本技能按工作任务权重排序前10位分别为:临床检验和结果判读、各种伤口换药与拆线、心电图机操作、系统查体、小伤口清创缝合、规范管理高血压、规范管理糖尿病、胸部X线读片、书写心电图诊断报告、健康教育。按部位统计接诊症状、按系统统计接诊疾病的频数及重要性排序为各科常见症状、疾病。结论 《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19年修订版)》与全科住院医师实际工作比较匹配,也需要加强一些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技能的培训,突发疫情提示需要增加传染病病种及公共卫生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臻,石建伟,陈宁,刘茜,金花,于德华,王朝昕
    2020, 23(28):  3516-3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16
    摘要 ( )   PDF for PC (920KB) ( )  
    背景 高效、完善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至关重要,但目前,慢性病管理模式虽多样化但在我国的应用仍旧不深入。目的 分析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总结现有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在我国应用的瓶颈和关键问题,提出我国慢性病管理模式改良的突破口。方法 以“慢病/慢性病”“慢病管理”“慢病管理模式”“现况”“问题”“效果”“评价”为中文检索词,以“chronic disease”“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current situation”“problem”“effect”“evalu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谷歌及百度搜索引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01-01至2019-07-01,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按照文献提及率梳理现有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缺陷及关键问题。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访谈,根据重要性和严重程度将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排序。将按文献提及率进行的排名和专家访谈进行的排名数值相加按照从低到高得出综合排序。结果 阻碍当前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的核心问题前10位分别为双向转诊工作存在障碍、患者积极性不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对医联体的知晓度不够、信息技术水平不够、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缺乏配套政策、医保政策缺乏引导、医联体结构松散、政府监管不到位。结论 现有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关键问题在于:机制性的双向转诊无法实现,患者/家庭方并未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并不到位。高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应通过双向转诊、信息化等机制,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实现各方之间互动参与和有效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晓旭,李子昀,王朝昕,陈晨,黄蛟灵,俞文雅,陈宁,刘茜,巩昕,石建伟
    2020, 23(28):  3522-3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90
    摘要 ( )   PDF for PC (900KB) ( )  
    背景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截至2015年,我国慢性病患者数达到2.8亿,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到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并发症多、病程长,有效的随访工作和随访方式可大大延缓慢性病进程。目的 调查我国当前慢性病随访情况,剖析已有随访方式的优缺点及关键问题,探索提高慢性病随访成功率、改善随访质量的方向。方法 系统检索2000-01-01至2019-07-31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中与慢性病随访有关的文献,全面获得我国慢性病随访现状及相关问题;于2019年8月,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2例来自上海市某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就随访方式、优缺点、瓶颈等开展深入访谈。结合文献荟萃分析和访谈结果,归纳出我国慢性病随访开展现况及关键问题。结果 目前,面对面随访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随访方式,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普遍使用面对面随访与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但效率不高,网络智能随访应用较少。关键问题在于:随访工作主体主动性与依从性较差、信息技术水平落后及随访资源配置不足等。结论 未来需优化随访模式,借助于智慧化形式,激发患者主动健康意识,实现有效的慢性病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宁,王朝昕,杨燕,刘茜,黄蛟灵,俞文雅,范峰,金花,于德华,巩昕,石建伟
    2020, 23(28):  3527-35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70
    摘要 ( )   PDF for PC (916KB) ( )  
    背景 目前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提升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迫在眉睫。循证慢性病防控作为一种提升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的手段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我国却鲜有研究。目的 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的获取途径、能力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4—7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975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循证基本认知情况、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和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由被调查者依据Likert 7级评分自评。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892例(91.5%)社区医务人员的问卷被有效回收。临床指南为被调查医务人员获取慢性病防控证据的最常用途径,自评得分为(4.583±1.177)分。被调查对象自评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平均得分为(4.312±0.979)分,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44±1.028)分,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80±0.995)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社区应重视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的提供,并加强对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及利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曼丽,方海清,陶红兵
    2020, 23(28):  3533-35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24
    摘要 ( )   PDF for PC (939KB) ( )  
    背景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我国医疗服务整合实践的重要形式,其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专门针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 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为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0月,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和个人深入访谈,初步拟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6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和修改,并对结果进行Kendall's W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轮咨询的专家应答率均为100.0%,权威系数均为0.73,协调系数分别是0.30和0.51(P<0.01),达到一致性检验要求。最终构建了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可负担性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结论 绩效评价指标的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及协调系数较高,已筛选的指标可靠性和特异性较高,但需进一步优化指标、完善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并开展指标验证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丁黎雯,夏远航,陈虹豆,胡澜
    2020, 23(28):  3540-35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88
    摘要 ( )   PDF for PC (904KB) ( )  
    背景 医务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研究其自身对家庭医生所需条件的认知对从供方角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各级医疗卫生体系中医务人员对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发展所需自身条件的认知,为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细化系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南充、绵阳、重庆等地区60所医疗机构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和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所需的自身条件、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现状和意愿。采取统计描述、因子效度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797例医务人员中,男221例(12.30%),女1 576例(87.70%);编制内1 347例(74.96%),编制外450例(25.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生活态度、额外职业素养(P<0.05);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额外职业素养(P<0.05)。结论 从供方的角度,通过对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提供补偿、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医务人员家庭对家庭医生工作的支持,有助于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小杭,钟文娟,向双琼,王志红,朱文敏,徐波
    2020, 23(28):  3546-35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02
    摘要 ( )   PDF for PC (925KB) ( )  
    背景 近年来我国集医疗、养老、护理为一体的社区老年服务逐渐成为发展趋势,新型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更加适应当前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社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服务就近原则,可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采取上门服务,社会认可度高。但是,目前针对该服务需求内容的研究较少。目的 构建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量表。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2017年11—12月)、半结构化访谈(2018年1—3月),初步构建项目内容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2018年3—4月采用德尔菲法函询18名专家(从事全科医学、老年临床医学与护理、社区护理管理与教育、康复医疗、科研教育领域),构建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量表。2018年4—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武汉市东西湖区、江岸区、硚口区的200名60岁及以上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正常及自愿参与的老年人进行预调查,检验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量表信效度。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4.4%,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36和0.906,最终确立的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量表,包含6个一级指标(基本医疗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家庭病床、康复保健服务、健康指导)、3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风险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09、0.113、0.305(P<0.01)。经预调查测算Cronbach's α系数为0.968,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41。结论 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为制定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陆萍,陆志敏,钱志芳
    2020, 23(28):  3553-35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69
    摘要 ( )   PDF for PC (908KB) ( )  
    背景 家庭医生岗位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岗位交错重叠、职责分工模糊已成为家庭医生开展工作的阻碍。如何识别和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需要一套衡量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考评工具。目的 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能力评估及竞聘上岗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2月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访谈法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采用Delphi法对31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由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对指标进行删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 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两轮咨询后专家整体权威系数为0.852>0.70,一、二、三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65、0.350、0.280(P<0.01),最终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学习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6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50、0.053、0.119、0.187、0.146、0.146。结论 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63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更重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下一步将借助胜任力模型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为家庭医生能力评估提供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陆萍,戈园园,钱志龙,唐燕文,沈琳,陆志敏,翁立立,严海风
    2020, 23(28):  3561-35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75
    摘要 ( )   PDF for PC (908KB) ( )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岗位越来越受到全科医生的青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来说,如何科学地评价竞聘者的综合能力以达到知人善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 明确家庭医生综合能力各评价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计分办法,为家庭医生岗位竞聘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前述构建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2019年1—5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题小组会议的方法,利用SMART原则,建立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办法。结果 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中的63个三级指标对应100个测量指标。根据赋分结果,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表总分为1 000分。其中,一级指标赋分情况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308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86分)、人文执业能力(113分)、人际交往能力(163分)、教育学习能力(153分)及综合管理能力(177分)。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办法(包括测量方法和计分办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示家庭医生能力培养应着重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该考评办法可应用于社区家庭医生岗位竞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英姿,黄武全,翟佳燚,陆菊萍,陆秋霞
    2020, 23(28):  3569-35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15
    摘要 ( )   PDF for PC (920KB) ( )  
    背景 岗位胜任力模型在卫生人才招聘环节被广泛应用,但针对家庭医生助理构建岗位准入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借助岗位胜任力模型,结合区域内开展家庭医生助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目的 构建一套适用于家庭医生助理的岗位准入指标体系,为科学、高效地招聘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8—10月,成立岗位胜任力建模小组,通过小组会议划分家庭医生助理岗位类别,通过关键事件访谈分析家庭医生助理工作内容。于2018年10—11月,邀请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层、人事科负责人和家庭医生团队长代表,共计15人参与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家庭医生助理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家庭医生助理岗位准入指标权重。结果 家庭医生助理的岗位胜任力特征指标包括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基于这6个岗位胜任力特征形成了17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的家庭医生助理岗位准入指标体系,其中权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能力(0.385 6)、职业素养(0.281 1)和专业实践能力(0.126 5)。结论 在招聘和选拔家庭医生助理时,应该重点关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3个岗位胜任力特征指标,引入胜任力评价体系,可以对家庭医生助理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帮助家庭医生团队选拔具有最佳胜任力的家庭医生助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钱志龙,戈园园,陆萍,翁立立,沈琳,潘张诗,唐燕文,徐小凤
    2020, 23(28):  3576-35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53
    摘要 ( )   PDF for PC (920KB) ( )  
    背景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键人才,在机构内多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针对全科医师能力的评估,缺乏对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特质等的考量,不利于全科人才选拔和培养。目的 探讨全科医师不同临床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同质性和差异性,为机构管理者为各岗位匹配最佳全科人才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6月,对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人才就职的各岗位优秀执业者、管理者进行访谈和专家咨询,先通过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全科医师各岗位胜任力指标,再结合访谈结果和文献回顾研制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和会议研讨筛选评价指标,梳理出全科医师不同临床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结果 各岗位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均大于0.70,除了全科门诊二级指标的Kendall's W值(0.437)大于0.4外,其他各岗位各级指标的Kendall's W值均小于0.4(P<0.01)。全科门诊、中医门诊、病房、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预防保健各岗位胜任力指标均包括全部一级指标和除教学科研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外的全部二级指标。病房、家庭医生、预防保健岗位胜任力二级指标较其他岗位多了团队管理能力指标,家庭医生助理岗位胜任力二级指标较其他岗位则缺少了教学科研能力指标。结论 全科岗位的同质性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各岗位目前的主要执业群体决定的,差异性是由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特点决定的。岗位的同质性可以为机构管理者选拔人才提供人才初筛的条件,而岗位之间的差异性则是机构管理者选拔合适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范榕,白亚丽,刘瑶,赵雅宁,王慧,李雪梅,韩影
    2020, 23(28):  3583-35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62
    摘要 ( )   PDF for PC (947KB) ( )  
    背景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行为能力受限、工作角色及部分社会角色消失,逐步与社会网络脱节,易发生社会隔离。社区作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情况,探讨社区功能和社区公共服务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方法 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便利选取河北省唐山市6个典型老年社区内1 526例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将社区老年人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分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采用社会网络量表简版(LSNS-6)评价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情况,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社区功能及社区公共服务调查问卷调查老年人一般情况、社区功能及社区公共服务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26例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371例(24.31%),LSNS-6得分为(16.32±5.429)分。其中651例60~69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155例(23.81%),LSNS-6得分为(16.25±5.257)分;639例70~79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126例(19.72%),LSNS-6得分为(16.71±5.197)分;236例≥80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90例(38.14%),LSNS-6得分为(14.41±6.231)分。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LSNS-6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7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80岁社区老年人LSNS-6得分低于60~69岁与70~79岁社区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慢性病数量、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可适应性是60~69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慢性病数量、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可适应性、社区服务中心可达性是70~79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80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老年人群发生社会隔离的可能性最大;社区功能和社区公共服务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社区工作人员应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倩雯,赵静波
    2020, 23(28):  3590-35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81
    摘要 ( )   PDF for PC (947KB) ( )  
    背景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患者的疾病感知极大影响着其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探讨我国普通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可以为改善我国患者负性疾病感知和提升患者健康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普通患者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3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广东省8家医院的500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工具选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FPTS)、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PHQ-2),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84例(76.8%)。结果 普通患者的BIPQ总得分为(38.6±9.1)分,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理解能力维度得分分别为(22.1±7.0)、(13.3±4.0)、(3.2±2.2)分。不同职业、医疗费用对家庭经济影响程度患者的BIPQ总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IPQ总得分与WFPTS总得分及仁爱、技术能力维度得分,以及TIPI-C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r值为-0.39~-0.14,P<0.05);患者BIPQ总得分与PHQ-2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4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FPTS仁爱维度得分、TIPI-C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PHQ-2得分是患者BIPQ总得分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337、-0.781、2.308,P<0.05)。结论 我国普通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认识不足,表现出较多消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压力是疾病感知的危险因素,情绪稳定性和医生的人文关怀是疾病感知的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岳朋,尚正君,周红丽,马伟一,唐利荣
    2020, 23(28):  3595-35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10
    摘要 ( )   PDF for PC (938KB) ( )  
    背景 抑郁症的康复技能训练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本课题通过引进成熟的抑郁症康复技术,使基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为辖区内广大抑郁症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以期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降低自杀风险。目的 探讨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程式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门头沟区龙泉医院2018年1—9月门诊就诊的6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全部接受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3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服药依从性、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urses' global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NGASR)和自杀风险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共61例患者完成研究,与训练前比较,训练结束3个月后患者HAMD、SDSS评分明显降低,服药依从性除自行停药外均明显提高,自杀风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康复训练程式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抑郁症状,减少自杀观念,在基层医院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聪,汤少梁
    2020, 23(28):  3600-36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03
    摘要 ( )   PDF for PC (935KB) ( )  
    背景 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困扰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目的 计算甘肃、河北、四川、浙江4省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评估4省慢性病患者HRQoL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4省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五维健康评定(EQ-5D-5L)量表对健康效用值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obit模型、截断最小绝对离差(CLAD)模型对其HRQoL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4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在〔-0.391 0,1〕。4省不同特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存在差异,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月收入水平、BMI、医疗保险类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it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是4省慢性病患者HRQoL的影响因素(P<0.05);CLAD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BMI,是否拥有健康档案是4省慢性病患者HRQoL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中对于慢性病患者HRQoL影响因素分析,CLAD模型的回归效果要优于Tobit模型。除了户籍、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等社会人口学因素,BMI、过去一年内是否进行过体检、慢性病数量、医保报销比例、是否有健康档案等因素值得被重点关注。不同省份应根据省内实际特征,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一涵,李兴雨,刘倩,韩旭,宋永健,李国,吴寿岭,吴云涛
    2020, 23(28):  3608-36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8
    摘要 ( )   PDF for PC (969KB) ( )  
    背景 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8、2010、2012年度体检且无CVD病史、肿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6 131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以观察对象完成2012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CVD、死亡或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在2008、2010、2012年度健康体检中血压值是否达标将观察对象分为达标0次组(5 850例)、达标1次组(4 838例)、达标2次组(3 276例)和达标3次组(2 167例)。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不同血压达标次数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吸烟者占比、饮酒者占比、体育锻炼者占比、糖尿病检出率、高脂血症检出率、服降压药者占比及服降糖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4.61±0.80)年,CVD的发病密度为102.40/万人年,血压达标0、1、2、3次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5%、6.9%、3.4%和1.9%,经Log-Rank检验后,各组间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水平、hs-CRP水平、高脂血症、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血压达标0次组比较,血压达标1次组、血压达标2次组和血压达标3次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0.90(0.76,1.06)、0.53(0.42,0.68)和0.37(0.26,0.53)。在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上述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多是CVD的保护因素,持续血压达标可以降低CVD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金榆,赵琨,霍勇,李春洁,隋宾艳
    2020, 23(28):  3615-36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70
    摘要 ( )   PDF for PC (902KB) ( )  
    背景 2014年天津市首家胸痛中心成立后,天津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连续3年下降。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将对进一步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评估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情况,提出完善胸痛中心建设措施,为胸痛中心模式的推广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2月在天津市33家胸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8 0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医院将其分为A、B、C组,A组为在未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915),B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6 981),C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基层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115)。比较三组发病-到达本院大门(S2D)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FMC2ECG)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到达本院大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阻滞剂〕占比。结果 8 011例STEMI患者S2D中位时间为117(147) min,S2FMC中位时间为100(128) min,FMC2ECG中位时间为2(2) min,FMC2B中位时间为76(47) min,D2B中位时间为67(32) min。三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B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低于A组,术后TIMIⅢ级血流占比高于A组(P<0.017);B组和C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均高于A组(P<0.017);C组FMC2ECG时间、D2B时间低于B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占比高于B组(P<0.017)。2017—2019年,三组STEMI患者D2B时间排序为B组<A组,D2B时间<90 min占比排序为B组>A组。结论 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标准版)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规范STEMI患者临床用药并改善预后,但不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未来需继续推进区域胸痛中心的建设,挽救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丽芬,崔洁,王亚军,贾建国,路孝琴
    2020, 23(28):  3620-36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21
    摘要 ( )   PDF for PC (1195KB) ( )  
    背景 我国目前全科医生还有很大缺口,文献对于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尚缺乏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的相关研究,可能与全科医学研究生尤其是并轨培养全科医学研究生开始较晚,当前毕业人数尚少有关。高校医学毕业生尤其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对填补我国全科医生长期缺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减少和避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的策略。方法 对北京市某高校自招生以来所有2011—2018届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和分析,统计总体就业结果和相关信息,比较不同性别、学位类型、届别研究生在就业单位性质、医疗机构等级、工作岗位的差异。结果 2011—2018届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共116名,其中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8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16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2人,毕业当年就业率(含升学)为100.0%。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工作岗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和工作岗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8届研究生医疗机构就业率达到100.0%,各级医院就业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作为全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疗者占比达到82.9%。结论 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期望偏高,总体就业率较好,但到基层就业的形势仍不乐观。应继续加强和改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形成“政策引导-人才下沉-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待遇地位机会实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艳霞,刘相位,徐宏伟,李毅,郭艳珂,赵松,刘会范,王秀玲,马陶然,卢广平,潘志刚,朱长举
    2020, 23(28):  3624-36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73
    摘要 ( )   PDF for PC (915KB) ( )  
    背景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学员作为住培的参与主体,其对住培的现况反馈评价可直接反映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影响全科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目的 分析大型综合医院全科住培教育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今后更好地做好全科住培工作提供参考,并逐步完善全科住培教育,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结业的全部全科学员共20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和书面访谈了解住培学员情况。问卷主要包括5部分:全科住培学员的基本情况,全科学员的住培情况,对全科理念的了解情况,对全科住培情况的反馈,全科学员就业的基本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7.5%(15/200)的学员在2年内未通过执业医师考试;10.5%(21/200)的学员延期结业;94.3%(182/193)的学员在住培3年中受到导师良好的培养和影响;通过3年的全科住培,对全科非常了解的学员比例达到了83.0%(166/200),愿意从事全科工作的学员比例提升到了83.0%(166/200);在扎根基层全科工作的信心程度方面,仅有14.5%(29/200)的学员表示很有信心;113例订单定向学员中,52.2%(59/113)愿意回到基层工作,但3年后仅10.6%(12/113)的学员愿意留在基层;26例已找到工作的社会全科学员中,88.5%(23/26)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其中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学员占21.7%(5/23);15例委培学员中93.3%(14/15)的学员单位是县级医院。21例延期结业的学员中有61.9%(13/21)是因为休产假而延期,执业医师考试未通过和身体原因各占19.0%(4/21)。结论 住培基地应加强学员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全科理念的综合培养,进一步提高全科学员的职业认同感,推广规范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提升学员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多方面保障全科住培效果,依据全科就业真实状况,探寻提高基层全科岗位吸引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