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19年 第22卷 第30期    刊出日期:2019-10-20
    专题研究
    江滨
    2019, 22(30):  3653-36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45
    摘要 ( )   PDF for PC (1394KB) ( )  
    脑卒中位居我国居民各种死因的首位,是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病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脑卒中的流行特征有了新的变化。虽然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绩,但其防治工作目前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脑卒中防治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策略就是要强化和重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本文通过回顾现阶段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治现状,从证据角度去透视我国全科医疗服务中脑卒中防治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我国全科医疗服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艳秋,宗敏,李士捷,谢华,王彦,杨青,孙建琴
    2019, 22(30):  3662-36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39
    摘要 ( )   PDF for PC (1173KB) ( )  
    背景 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及在每餐中的分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天蛋白质均匀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维持或增加肌肉量。这对于肌少症的老年人和在减重饮食中失去肌肉量的肥胖者来说,将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策略。目的 调查上海社区老年人每日膳食蛋白质摄入情况,分析其与骨骼肌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在上海市4个社区(石门二路社区、春城社区、绿地社区、江苏路社区)招募符合入选条件的社区老年人329例。收集社区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疾病史情况。采用3天24小时膳食调查法记录老年人每日摄入的能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并采用上海市营养质控中心与复旦大学医学院共同研发的SY营养软件进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结果 329例社区老年人中男116例,女213例;平均年龄(69.8±6.4)岁。共发放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性老年人能量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女性(P<0.05)。329例社区老年人中,7.0%(23/329)的老年人每日至少2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21.6%(71/329)的老年人每日1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71.4%(235/329)的老年人每日3餐蛋白质摄入量均<30 g/餐。不同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社区老年人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2次是社区男性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社区女性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60~79岁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分别是BMI<24 kg/m2和BMI≥24 kg/m2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当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1餐、摄入量为40 g/餐时,以及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2餐、摄入量为35 g/餐时,剂量-反应关系趋于稳定。结论 仅少部分社区老年人每日至少1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而全天蛋白质摄入量均匀分布(≥30 g/餐),可能对增加或保持骨骼肌量有一定作用;且每日2餐、每餐30~35 g的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可能是增加和维持老年人骨骼肌量的一项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名兰,潘碧云,陈仕银,温达,王燕英
    2019, 22(30):  3667-36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22
    摘要 ( )   PDF for PC (1149KB) ( )  
    背景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有心电图的改变,而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心电标记物可用于鉴别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国外已经开展了关于两者相关性的研究,而国内较少开展。因此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目的 评估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颅脑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并探讨其与神经病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残疾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可能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01-01至2017-12-3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就诊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获取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包括V5导联中的Q波开始和T波结束之间的时间离散度(QT离散度)、校正的QT(QTc)离散度、T波峰值与结束时时间间隔的离散度(TpTe离散度)和TpTe/QTc,其他导联中的QT间期最大值、QTc间期最大值和TpTe最大值。比较不同脑卒中类型、颅脑不同病变部位患者中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评价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与出院时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55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8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中V5导联中TpTe/QTc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34);颅脑岛叶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无颅脑岛叶病变组高;无脑干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有脑干病变组高(P<0.05)。左、右侧颅脑病变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QT间期最大值与出院时NIHSS、mRS评分间存在相关性(rs=0.561、0.346,P=0.04、0.02)。结论 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中,V5导联的TpTe/QTc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关,QT间期最大值与颅脑岛叶的病变及出院时神经病损程度、残疾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家威,樊琼玲,罗园园,詹怀峰,王红军,陈蕊,徐月贞,陶宁,由淑萍
    2019, 22(30):  3672-36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58
    摘要 ( )   PDF for PC (1290KB) ( )  
    背景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五个民族之一。由于哈萨克族牧民长期生活在高原高寒、干旱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活膳食及行为暴露,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严重威胁牧民的身体健康。探讨该人群新发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目的 了解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新发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牧区高血压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以乌鲁木齐县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各乡镇人口数占全乌鲁木齐县人口的比例,纳入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哈萨克族牧民。于2014—2018年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最终纳入5 327例18岁以上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吸烟、饮酒、锻炼、蔬菜摄入量、食盐量、奶茶量、高血压家族史)、人体体格检查(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臀围、BMI)、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钾、血清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随访截止日期2018年11月。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哈萨克族牧民发生新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1.1~8.5年,新发高血压1 985例,发病率为11.75/100人年〔95%CI(11.27/100人年,12.24/100人年)〕。不同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食盐量、奶茶量、高血压家族史、BMI、基线血压状态人群新发高血压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食盐量、奶茶量、高血压家族史、腰围、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高血压前期与新发高血压发病有关(P<0.05)。男性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发生新发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食盐量、高血压家族史、腰围、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高血压前期是新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新发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食盐量、高血压家族史、BMI、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高血压前期是新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新发高血压发病率高,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食盐量、高血压家族史、BMI、腰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高血压前期与其发生新发高血压有关。应综合多种发病风险因素对疾病进行积极识别和监控,及时发现早期防控,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鲁亮,刘爱华,张汉群,曹辉,李勇,冯志宇,李杭
    2019, 22(30):  3679-36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93
    摘要 ( )   PDF for PC (1146KB) ( )  
    背景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化疗后,疾病进展(PD)或控制不佳时尚无标准化疗方案,单药培美曲塞和单药长春瑞滨化疗的研究已有报道,但两药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长春瑞滨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长春瑞滨进行治疗,21 d为1个周期,行4~6个周期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29例宫颈癌患者均至少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无完全缓解(CR)患者,部分缓解(PR)6例(20.7%)、疾病稳定(SD)9例(31.0%)、PD 14例(48.3%),有效率为20.7%(6/29),疾病控制率为51.7%(15/2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PFS)时间为6.5个月(2.6~13.7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0.2个月(2.6~30.1个月)。宫颈鳞癌、腺癌患者行培美曲塞联合长春瑞滨的疗效比较〔PR分别为5、1例,SD分别为8、1例,PD分别为11、3例〕,盆腔内、外有转移病灶患者行培美曲塞联合长春瑞滨的疗效比较〔PR分别为6、0例,SD分别为7、2例,PD分别为1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0.438、0.908,P=0.661、0.364)。2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较重的(3~4级)毒副作用多为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其次是恶心呕吐、贫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经对应治疗,均能按周期完成化疗。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长春瑞滨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其毒副作用患者可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戴丽娟,时高峰,杨丽,李敏,周岩
    2019, 22(30):  3683-36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16
    摘要 ( )   PDF for PC (1855KB) ( )  
    背景 非肿块型乳腺癌不具有典型的乳腺癌特征,在早期筛查中的检出率低于肿块型乳腺癌。目的 探索MRI检查联合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价值。目的 探索MRI检查联合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临床触诊、钼靶检查初诊为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两组患者MRI检查和钼钯检查结果;分析基于BI-RADS分类的MRI检查和钼钯检查结果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MRI检查和钼钯检查各征象及参数单独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RI检查和钼靶检查各征象及参数联合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拟合方程,并绘制其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53例恶性患者被纳入恶性组,29例良性患者被纳入良性组。MRI检查中,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低于良性组,强化方式中不均匀强化比例、动态增强曲线(TIC)类型中流出型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钼靶检查为集簇状微钙化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基于BI-RADS分类标准,MRI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为81.13%(43/53),特异度为65.52%(19/29),符合率为75.61%(62/82);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为66.04%(35/53),特异度为72.41%(21/29),符合率为68.29%(56/82)。MRI检查中,ADC值、TIC类型、强化方式的符合率均>70.0%(ADC值为76.30%,TIC类型为77.80%,强化方式为74.39%);钼钯检查征象中(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影、集簇状微钙化、腺体结构扭曲或紊乱、混合征象)仅微钙化征象的符合率>60.0%(70.73%)。联合诊断模型的拟合方程为Logit(P)=-6.369×ADC值+2.580×TIC类型+1.856×强化方式+1.927×集簇状微钙化征象。联合诊断模型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最佳截断值为0.708,AUC为0.919,灵敏度为84.91%,特异度为93.10%。结论 MRI检查和钼靶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均各有不足,而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MRI检查结果中的ADC值、TIC类型、强化方式及钼靶检查结果中的集簇状微钙化征象进行拟合,其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凡,赵玉,潘新宇,付瑶,于建渤
    2019, 22(30):  3689-36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73
    摘要 ( )   PDF for PC (2951KB) ( )  
    背景 NK/T细胞淋巴瘤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从分子水平动态监测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研究活体成像技术(IVIT)在NK/T细胞淋巴瘤肿瘤生长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取3只SPF级BALB/C-nu裸鼠进行实验(实验重复3次),按照每只100 μl NK92-Luc淋巴瘤细胞悬液(含1×106个细胞)的剂量,在3只BABL/C-nu裸鼠左侧季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在接种瘤细胞第5、8、11天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肿瘤生物发光成像情况,根据肿瘤发光光子数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断颈法处死裸鼠,取肿瘤、肝脏组织制成蜡块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只BABL/C-nu裸鼠均成功接种肿瘤细胞,在接种肿瘤细胞第5、8、11天肿瘤大小分别为(0.003 8±0.002 3)、(0.132 3±0.060 7)、(0.423 2±0.069 6)mm3。根据肿瘤体积绘制的肿瘤生长曲线显示,肿瘤体积在前2 d增长不明显,在第3~5天增长明显加快,在第6~8天增长速度最快,在第9~11天增长趋向缓和。第5、8、11天肿瘤平均实测光子数为(53 688 222±25 446 363)、(2 072 443 366±1 029 688 415)、(5 559 915 605±708 457 376)ph/s;根据肿瘤发光光子数绘制的曲线与肿瘤生长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光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状,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现象和病理性核分裂象。结论 IVIT可无创、连续、定量、动态监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NK/T细胞淋巴瘤裸鼠模型,提示IVIT可用于临床NK/T细胞淋巴瘤的早期发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朦,贾国存,成怡冰,王海军,刘炜,郭亚琼
    2019, 22(30):  3694-37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23
    摘要 ( )   PDF for PC (1156KB) ( )  
    背景 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长期治疗仍面临着高复发率、治疗相关死亡风险及化疗相关毒副作用等多重挑战。而青蒿素作为我国学者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的化合物(青蒿琥酯为其类衍生物),其近年来在白血病、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目的 探究青蒿虎酯对人AML原代细胞、细胞株K56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4例初治或复发AML患儿的骨髓液中的AML原代细胞。并购买AML细胞株K562进行研究。将AML原代细胞及细胞株K562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依次为对照组1和实验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2),其中对照组1及对照组2不予青蒿琥酯干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添加终浓度为12.5、25.0、50.0 μg/ml的青蒿琥酯液(分别记为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及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采用细胞计数法观察AML原代细胞、细胞株K562存活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其生长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情况。结果 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48 h、72 h AML原代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1(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72 h AML原代细胞存活率低于终浓度12.5 μg/ml实验亚组1(P<0.05)。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48 h、72 h AML细胞株K562存活率低于对照组2(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72 h AML细胞株K562存活率低于终浓度12.5μg/ml实验亚组2(P<0.05)。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24 h、48 h、72 h AML原代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1(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48 h、72 h AML原代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终浓度12.5 μg/ml实验亚组1(P<0.05)。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24 h、48 h、72 h AML原代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2(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48 h、72 h AML原代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终浓度12.5 μg/ml实验亚组2(P<0.05)。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48 h AML原代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1(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1干预48 h AML原代细胞凋亡率高于终浓度12.5 μg/ml实验亚组1(P<0.05)。终浓度12.5、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48 h AML原代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2(P<0.05);终浓度25.0、50.0 μg/ml实验亚组2干预48 h AML原代细胞凋亡率高于终浓度12.5 μg/ml实验亚组2(P<0.05)。结论 青蒿琥酯能够有效抑制AML原代细胞及细胞株K562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为青蒿素治疗AML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翟倩,张国富,刘敏,王晶晶
    2019, 22(30):  3701-37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23
    摘要 ( )   PDF for PC (1193KB) ( )  
    妊娠期用药对于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妊娠期用药受伦理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其高发年龄为25~35岁,同样也是女性的适宜生育年龄。此外,情感障碍等其他妊娠期精神障碍可能涉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如围生期综合征,重者可致胎儿畸形,对新生儿后期的神经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未经治疗的精神症状本身也会对妊娠期妇女和胎儿造成影响,因此患有精神障碍的妇女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成为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详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妊娠期精神障碍的用药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端,李静
    2019, 22(30):  3709-37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440
    摘要 ( )   PDF for PC (1148KB) ( )  
    背景 多重用药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常面临多重用药的问题;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药物氯吡格雷的活性极易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但多重用药对于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 分析多重用药对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8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333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分为CR组(PAR>50%)132例与对照组(PAR≤50%)201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R〕;用药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地尔硫、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钙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美托洛尔、硝酸酯类、曲美他嗪、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CR的影响因素。结果 CR组患者高血压合并率、BMI≥25.0 kg/m2发生率、LDL-C≥2.07 mmol/L比例、FBG、多重用药(≥7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6.1 mmol/L)(OR=1.121,P=0.033)、多重用药(≥7种)(OR=5.224,P=0.003)是CR的影响因素。CR组患者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BG、多重用药(≥7种)是冠心病患者发生CR的影响因素,合并使用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发生CR有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薇,胡凤林,李吉彦
    2019, 22(30):  3714-3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88
    摘要 ( )   PDF for PC (1108KB) ( )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目前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配伍及机制、联合用药等方面。要想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除了良好的配伍处方外,还需要合适的治疗措施,才能让药物更好地在患者体内发挥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重点讨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杰,左露,孔欣怡,熊颖,李娟,李静虹,廖鹏
    2019, 22(30):  3717-37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09
    摘要 ( )   PDF for PC (1163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极易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限于抗生素及激素类等药物,患者不良反应较大且容易耐药。目的 评估中医定向透化治疗在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8月于江西省胸科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止喘治疗,并贴敷安慰剂贴膏(外观模糊,与治疗组透化贴重量相等)治疗。治疗组常规抗感染、止喘治疗同对照组,并贴敷透化贴剂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试验(6MW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将治疗组患者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标准进行分级,比较不同GOLD分级患者治疗前后CRP、PCT、EOS。结果 对照组患者试验过程中脱落6例,最终完成治疗74例。治疗组患者试验过程中脱落8例,最终完成治疗72例。治疗组患者按GOLD标准进行分级,其中GOLD A级12例,GOLD B级20例,GOLD C级22例,GOLD D级18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EV1/FVC高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PCO2、CRP、PCT、EO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O2、FEV1/FVC高于同组治疗前,6MWT长于同组治疗前,PCO2、CRP、PCT、EOS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O2、FEV1/FVC高于同组治疗前,6MWT长于同组治疗前,PCO2、CRP、PCT、EOS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191,P<0.05)。在治疗组中,GOLD A、B、C、D级患者治疗后CRP均低于治疗前(t配对值分别为12.38、53.79、63.38、65.40,P值均<0.05);GOLD C、D级患者治疗后PCT均低于治疗前(t配对值分别为3.54、5.83,P值均<0.05);GOLD A、B、C、D级患者治疗后EOS均低于治疗前(t配对值分别为4.50、5.56、5.76、7.09,P值均<0.05)。结论 中医定向透化治疗可以减轻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同时对改善其肺功能及预后有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全林,王飞
    2019, 22(30):  3722-3725. 
    摘要 ( )   PDF for PC (1104KB) ( )  
    咳嗽变异性哮喘占临床所有慢性咳嗽病因的1/3以上,本文分别从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的中医体质特点、免疫失衡所致的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和发作期的中医学病因、发病等特点与营卫不和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归纳认为营卫不和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基本病机,得出了调和营卫法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方法,进而阐述了桂枝汤类方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和急性期的加减运用方法。

    徐崧圆,梁升连,曹丽霞,应小燕
    2019, 22(30):  3726-37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62
    摘要 ( )   PDF for PC (2515KB) ( )  
    背景 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全世界孕产妇死亡原因的19.7%,严重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目的 探讨基于模糊理论的新型产后出血诊疗系统软件(简称诊疗系统软件)在产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05-01至2017-05-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且发生产后出血的4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录入基于模糊理论的诊疗系统软件,将诊疗系统软件预测的产后出血风险、出血原因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记录实际出血量。结果 诊疗系统软件预测的产后出血风险、出血原因与实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系统软件预测的低、中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分别占100.0%和79.3%;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分别占60.5%和31.4%;极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为胎盘因素,占71.6%。诊疗系统软件预测的不同产后出血风险产妇实际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64,P<0.01);其中,诊疗系统软件预测的中、高、极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实际出血量多于低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高、极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实际出血量多于中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极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实际出血量多于高度产后出血风险产妇(P<0.05)。结论 基于模糊理论的诊疗系统软件能准确评估产后出血风险、出血原因,不同产后出血风险出血量预测结果接近临床实际,在临床工作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闫永鑫,徐宁,王国凤
    2019, 22(30):  3731-37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20
    摘要 ( )   PDF for PC (1209KB) ( )  
    背景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甲状腺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FNAC)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检查方法,但15%~30%的患者无法确切诊断。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能有效帮助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生物学标志物。目的 探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患者均经甲状腺FNAC检查,初次诊断为恶性病变17例,良性病变34例,可疑恶性、未诊断病变5例,滤泡性病变2例,滤泡性肿瘤2例。比较初次诊断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表达水平。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计算甲状腺FNAC检查结果联合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符合率。并比较不同一般资料患者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表达水平。结果 60例患者经甲状腺术后病理检查示,良性结节51例,恶性结节9例。恶性结节患者FANC检查中miR-221、miR-222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结节患者(P<0.05)。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UC为0.774(0.691,0.858),其最佳截断值为2.77,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0.0%,约登指数为0.400。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2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UC为0.759(0.672,0.845),其最佳截断值为2.73,灵敏度为76.7%,特异度为66.7%,约登指数为0.443。甲状腺FNAC检查结果联合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诊断甲状腺结节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80.0%。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包膜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患者miR-221、miR-22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甲状腺患者甲状腺FNAC检查标本中miR-221、miR-22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单独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不高,但联合甲状腺FNAC检查结果可以提高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国涛,杨涛,孔曙兵,郑义
    2019, 22(30):  3736-37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05
    摘要 ( )   PDF for PC (1913KB) ( )  
    背景 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常规CT检查中碘油易产生较重的线束硬化伪影,双源CT虚拟新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小碘油线束硬化伪影,对正确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在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该技术在降低碘油沉积灶伪影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0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TACE术后完成双源双能量CT扫描的3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肝癌TACE术后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在线性融合图像(M=0.5)及16组新单能量重建图像上,选择碘油沉积最明显的层面,测量碘油硬化伪影区及同层面正常肝实质CT值。通过比较线性融合图像和各组新单能重建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及对比噪声比(CNR),从图像硬化伪影、图像噪声及碘油形态显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对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综合主观评分,获得单能量去碘油硬化伪影最佳的图像keV。结果 碘油硬化伪影:在虚拟单能量图像中碘油硬化伪影随能级升高呈降低趋势。图像噪声:随着能级的升高,图像噪声在40~80 keV图像上逐渐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碘油形态显示:以60~80 keV新单能重建图像上碘油沉积灶显示较为清晰。线性融合图像与70~10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质量综合主观评分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6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AI值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12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8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可在保证图像CNR的同时有效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碘油形态显示满意,AI值与线性融合组相近,与线性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相似。结论 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的硬化伪影,以70 keV及80 keV的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效果最佳,可在保证图像CNR的同时有效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碘油形态显示满意,AI与线性融合组相近,与线性融合的图像质量相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佘艳,张良年,张胜冰,徐先国
    2019, 22(30):  3742-37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35
    摘要 ( )   PDF for PC (1238KB) ( )  
    背景 口腔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区居民口腔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及其利用情况,对于合理配置口腔卫生服务资源和解决口腔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的口腔问题就诊行为,以及其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及使用现况。方法 2017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下辖的45个社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由居民自填作答。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行为调查表(包括居民口腔问题发生情况、针对口腔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目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简称社区口腔科)的利用情况调查表(包括居民选择社区口腔科就诊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口腔科的满意度、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905份,回收有效问卷905份,有效回收率100.0%。905名浦东新区居民中,70.5%(638/905)居民曾有过“牙疼”经历,33.3%(301/905)居民“时常”发生以上症状。出现口腔问题后,65.1%(585/899)居民选择“就医治疗”,17.2%(155/899)居民选择“服药”,16.0%(144/899)居民选择“不理会”。不同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应对措施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就诊机构时,49.7%(447/900)选择到“社区口腔科”就医,其余依次为25.9%(233/900)和22.4%(202/900)的居民分别选择“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就诊。不同年龄、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3.7%(735/878)居民曾经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的服务。需求率(即选择“非常需要”和“需要”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口腔卫生教育”,需求率达到92.0%(833/905)。不同年龄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习惯较差,且不同年龄、月收入和支付方式的居民在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中差异较大,因此,社区需要以辖区内居民的需要为导向,将口腔健康需求转化为口腔服务利用,最终形成“需要-需求-利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良年,朱希倩,陈洁如,杨琦,徐先国
    2019, 22(30):  3748-37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36
    摘要 ( )   PDF for PC (1160KB) ( )  
    背景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口腔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过去15年间有不同机构均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但最近一次调研距今已有6年,为了更准确、更高效地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口腔科资源,并建设符合需求现状的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模式,开展新一轮摸底调研十分必要。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社区口腔科资源配置情况及业务开展现状,为今后建设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模式提供基础。方法 2017年5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5家社区口腔科负责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每个机构调查1人。调查问卷包含3个部分:(1)社区口腔科概况及其2014—2016年运营情况;(2)2014—2016年社区口腔科医务人员概况;(3)2014—2016年社区口腔科服务开展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调查有效率为100.0%。结果 浦东新区45家社区全部开设有口腔科。2014—2016年,各社区口腔科平均年门诊量分别为10 105、9 927、9 828人次,逐年下降;而3年间的平均年业务总收入分别为834 483.9、860 954.1、929 379.4元,逐年增加。截至2016-12-31,浦东新区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24名口腔科医生和41名口腔科护士,其中14家社区未配备口腔科护士。口腔科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69.7%;职称以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各占41.8%、50.0%。口腔科护士中,57.5%护理人员为大专学历;职称上初级职称护士和中级职称护士各占50.0%。45家社区口腔科均开展了一级预防;42家社区口腔科开展了二级预防;22家社区口腔科对三级预防有全面的了解。结论 浦东新区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总体业务呈萎缩状态,口腔科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且预防工作以一、二级预防工作为主,三级预防保健工作较为缺乏,需要提高社区口腔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对社区口腔科的硬件支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义亭,李苹苹,刘洪娜,张建,苏少慧,赵红伟,王玉珍,刘改芳
    2019, 22(30):  3753-37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03
    摘要 ( )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肠及回盲部,部分患者伴肠外表现。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可累及各系统,但没有关于面部肿胀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腹痛、面部肿胀、肺部病变的克罗恩病伴肠外表现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提出其确诊注意鉴别梅-罗综合征和口面部肉芽肿病,二者均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相关;其次需注意鉴别药物(美沙拉嗪或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肺部病变;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克罗恩病伴肠外表现的进一步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翁映虹,笪宇威,徐敏,卢岩,徐佳丽,邱占东,贾宇,赵红梅
    2019, 22(30):  3757-37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15
    摘要 ( )   PDF for PC (1335KB) ( )  
    目的 探讨伴锥体束损害及眼震快速进展型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通过分析1例2018-06-28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伴锥体束损害及眼震快速进展型M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伴锥体束损害及眼震M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并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 本例患者以双眼睑下垂及复视为首发症状,快速进展至球部及四肢无力,晨轻暮重,伴锥体束损害及眼震。新斯的明试验阳性,重频电刺激低频递减,确诊为MG。经溴吡斯的明、丙种球蛋白冲击、激素及甲氨蝶呤治疗后,患者于3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 MG可出现神经肌肉接头以外的其他系统损害,考虑MG可能是一种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相关的全神经系统均可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非单一神经肌肉接头受累所致。其发病机制可能与AChR-Ab与中枢及周围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有关,早期经免疫治疗预后较好,临床上需提高对该病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邢佳,董斐,张迎,秦裕驹
    2019, 22(30):  3762-37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71
    摘要 ( )   PDF for PC (1160KB) ( )  
    慢性失眠症会增加精神疾病和躯体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依赖或滥用等风险,本文通过对慢性失眠症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诊断分类标准、国内外病程界定、临床治疗现状,对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现状与最新进展包括组成和应用进展、设置与实施方式、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团体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动力性团体心理治疗、团体正念认知治疗在慢性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目前临床重视度不够,有待开展更多临床相关治疗与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侯延娟,王利华,王倩
    2019, 22(30):  3768-37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28
    摘要 ( )   PDF for PC (1158KB) ( )  
    CD36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受体,与配体结合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CD36在慢性肾脏病(CKD)中表达增加。本文首先介绍了CD36的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叙述了CD36在CKD发病中的相关作用机制,得出CD36通过介导肾脏脂质沉积、脂质过氧化、肾脏细胞对多种物质的内吞及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促进CKD的进展。同时指出可溶性CD36作为C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并对CKD药物治疗的研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CKD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侗曾,梁连春
    2019, 22(30):  3774-37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27
    摘要 ( )   PDF for PC (2180KB) ( )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疾病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治疗难点在于危重症病例往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若早期识别危重症病例,进而早期干预和治疗,可实现降低该病病死率的目标。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手足口病危重症病情进展的早期预警和诊断指标,总结了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早期预警评估方法,以期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