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远程医疗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远程医疗管理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呼吸康复中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袁泉, 陆海英, 王怡, 刘韵霄, 余家琴, 田丰兆, 李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1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3
摘要1452)   HTML58)    PDF(pc) (1729KB)(825)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数量巨大,呼吸康复训练作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远程医疗管理下实施呼吸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但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尚缺乏相关实践。目的 评估通过远程医疗管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通气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及5个联合社区的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长期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分别在基线时及干预1、3、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肺功能、博格评分(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QOL评分。结果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7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线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对FEV1%pred、FEV1/FVC、6MWT水平、QOL评分中呼吸困难、情绪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干预后1个月时(P<0.05)。结论 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康复,干预3、6个月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远程心电筛查助力分级诊疗的管理难点及瓶颈
张海澄, 余新艳, 王红宇, 薛涛, 廖晓阳, 范咏梅, 张青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525-5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L0002
摘要713)   HTML13)    PDF(pc) (1436KB)(946)    收藏

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高,且近几年农村地区CVD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远程心电筛查有益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VD筛查,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难点。本文就如何提高远程心电筛查的知晓度、可信度以及居民的获得感?如何调动基层医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筛查的工作中?如何解决基层医生管理能力与管理经验不足,只能提供单一的筛查、沟通的服务?如何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中各级医院之间缺乏协同机制,没有持续运行的筛查团队+诊断团队+评估团队+治疗团队+随访管理团队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合理高效利用各方资源;落实分级诊疗、加强团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护理和公共卫生团队的能力,制订不同筛查方案;加强上级医疗机构专家对基层医生的技术支持,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效益;在工作中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基层人员的专业水平;"互联网+基层医疗"赋能双向转诊;构建病例的大数据库;构建医疗健康集团,分工协作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远程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一项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
衣荟洁, 廖欣意, 皮梦媛, 许力月, 张驰, 董霄松, 韩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380-3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85
摘要636)   HTML15)    PDF(pc) (1794KB)(768)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慢性病,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潜在危害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SA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重度OSA患者达6 600万,然而约有80%的OSA潜在患者尚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当前OSA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在医院的睡眠中心完成,此过程耗时费力,导致大量患者延误诊治。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以其便捷、交互性、高效、共享、连贯及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慢性病的诊治与管理中。目前,本中心已初步构建OSA的远程诊疗管理体系,但其临床效能及卫生经济学价值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将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比较OSA新型远程医疗模式和传统医疗模式下的临床效能和卫生经济效益,探讨OSA的远程诊疗模式在使用更低医疗成本中的临床获益是否不劣于传统诊疗模式,以期为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慢性病远程诊疗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在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效果研究
董佳兴, 王连成, 张金钗, 王帅, 张亚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65-40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18
摘要1083)   HTML16)    PDF(pc) (2395KB)(484)    收藏
背景

脊柱侧凸是脊柱常见的畸形之一,门诊物理治疗是轻度侧凸患者最常采取的治疗方式。有效的治疗需要保证充足的治疗时间和频次,但线下医疗资源有限,还可能会受到患者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远程康复则可解决时空等因素的限制,使训练更为简单方便。

目的

探讨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院康复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AIS患者58例。依据AIS患者及其家长治疗意愿将其分为线上组(n=18)、结合组(n=20)及线下组(n=20)。线上组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APP进行远程脊柱侧凸特定物理运动疗法(PSSE)治疗,结合组采用门诊+线上方式进行特定PSSE治疗,线下组采用门诊方式进行特定PSSE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矢状轴(SVA)、躯干旋转角(ATR)、Raimondi值、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顶椎双侧椎旁肌肌肉激活率(MAR)、顶椎双侧椎旁肌均方根肌电值比值(RMSR)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主弯Cobb角、TK、SVA、ATR、Raimondi值、SS、顶椎椎旁肌MAR、RMSR及SRS-22量表评分中自我形象评分、心理健康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合组在改善ATR、治疗满意度方面优于线上组和线下组,在改善主弯Cobb角方面优于线上组;结合组与线下组椎旁肌MAR的改善优于线上组(P<0.05)。

结论

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减缓轻度AIS弯弧的进展,改善脊柱矢状位异常、体态异常及椎体旋转,提高顶椎椎旁肌MAR并改善顶椎双侧椎旁肌平衡性,对轻度AIS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远程康复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李琪, 李瑞青, 高静, 苏凯奇, 冯晓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659-16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6
摘要939)   HTML33)    PDF(pc) (3003KB)(246)    收藏
背景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目的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结论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电云平台辅助决策基层危急值心电图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余新艳, 顾志乐, 张晓娟, 赵晓晔,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63-13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11
摘要781)   HTML22)    PDF(pc) (1009KB)(644)    收藏
背景

远程心电云平台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的底层支撑作用。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协同医生更好地判读心电图的同时,如何优化诊断流程、提高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时效性是研究者在远程心电云平台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AI在远程心电云平台辅助决策基层危急值心电图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集并上传至纳龙远程心电云平台的20 808份12导联静态心电图,同时经AI(AI组)诊断和专业心电图医生(医生组)诊断后,将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危急值组,符合正常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正常组,结果虽异常但不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阳性组。以医生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AI组与医生组诊断的一致性、符合率及AI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统计各组心电图诊断用时。

结果

AI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 634、4 555份;医生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 759、4 430份。AI组与医生组诊断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984,95%CI(0.982,0.987),P<0.001〕;两组诊断符合率为99.4%;AI组诊断灵敏度为99.4%,阳性预测值为100.0%。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的诊断平均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危急值组诊断平均用时较阳性组、正常组短(P<0.001)。

结论

AI应用于远程心电云平台中,不但可协助医生判读心电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优化诊断流程,缩短危急值心电图诊断用时,有助于基层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研究
余新艳, 赵瑞琴, 彭军, 张晓娟, 杨建云,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159-1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05
摘要714)   HTML19)    PDF(pc) (2226KB)(827)    收藏
背景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一过性和阵发性的特点。患者易在院外发生心律失常,而传统的心电图设备因难以随时佩戴,常导致无法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

目的

探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1 076例患者,均在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在院外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并实时上传至云端的24 h心电图资料。A组为基层医生依据散点图的诊断,B组和C组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分别依据散点图和散点图结合心电图的诊断。分析三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类型、诊断一致性及符合率,并以C组为金标准,分析A组和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1)A组、B组、C组分别检出14种1 301例次、14种1 323例次、15种1 647例次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80.9%、81.2%、87.5%。(2)A组与B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91,95%CI(0.711,1.071),P=0.617〕,诊断符合率为96.7%;B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759,95%CI(0.489,1.029),P<0.001〕,诊断符合率为93.6%;A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92,95%CI(0.392,0.992),P<0.001〕,诊断符合率为91.7%。(3)A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61.2%,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9.9%、阴性预测值为66.3%。

结论

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可实现心律失常诊疗关口前移,并以此建立起由社区居民、基层全科医生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共同参与的心律失常防治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互联网远程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荣,廖晓阳,李志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6): 2112-21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22
摘要1085)   HTML18)    PDF(pc) (1300KB)(1366)    收藏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全球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且控制率低,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发展,传统基于医生诊室管理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模式在发生改变,本文综合探讨了国内外互联网远程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得出互联网远程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在健康教育、经济、医患沟通、随访等方面存在优势,但存在使用障碍、数据不准确、研究证据有限、安全性可靠性不能保证等挑战与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将互联网远程管理更好地应用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远程饮食记录法与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张显龙,刘旭生,傅立哲,唐芳,张鼎君,王凌澜,夏冰清,董陈娣,吴一帆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5): 1909-19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5
摘要634)   HTML5)    PDF(pc) (1039KB)(660)    收藏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证据表明营养管理是CKD的良好辅助治疗手段,但患者的依从性是管理难点,远程管理或可提高依从性,但其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比较远程饮食记录法与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对CKD患者营养管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11-01至2018-12-31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CKD 3~5期非透析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远程组和纸质组,其中远程组43例,纸质组48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营养管理,远程组应用远程系统随访并记录3 d饮食;纸质组采用面对面随访,纸质作业记录3 d饮食。观察时间48周,每4周随访1次,共12个随访时间点。对比两组患者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指标,包括基于饮食作业计算的蛋白摄入量(饮食作业-DPI)、基于总氮排出量蛋白相当量(nPNA)计算的蛋白摄入量(nPNA-DPI)、基于饮食作业计算的热量摄入量(饮食作业-DEI)。结果 混合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分组情况、随访时间点是饮食作业-DPI及nPNA-DPI的影响因素(饮食作业-DPI:F分组=58.046,P<0.001;F随访时间=22.236,P<0.001;nPNA-DPI:F分组=95.096,P<0.001;F随访时间=14.420,P<0.001);分组情况是饮食作业-DEI的影响因素(F分组=234.715,P<0.001)。远程组第9、12随访时间点nPNA-DPI低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5;t=-2.191,P=0.031);远程组第6随访时间点饮食作业-DPI合格率高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9,P=0.024);远程组第3、6、12随访时间点nPNA-DPI合格率高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7,P=0.038;χ2=6.889,P=0.009;χ2=6.920,P=0.009);两组第12随访时间点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腰臀比、身体总水分、去脂体质量、上臂围、上臂肌围及血红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远程或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均可以优化CKD患者蛋白质及热量的摄入;一些随访时间点,远程随访优于纸质记录及线下随访,提示结合目前移动医疗的新进展进行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全科医学中的远程医疗:COVID-19 大流行的催化结果
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5): 4411.  
摘要486)      PDF(pc) (950KB)(67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中医脉诊系统与家庭医生平台应用示范
杨国玉,雷春红,李禹廷,高文艳,林一帆,胡文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33): 4128-41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68
摘要943)      PDF(pc) (2660KB)(1876)    收藏
依托现代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中医智能脉诊系统与移动家庭医生平台,开展远程移动复诊,是帮助患者实现跨地域中医辨证施治、复诊调方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的中医智能脉诊系统与家庭医生平台,实现了中医脉象准确的智能分析、远程传输,结合舌像拍照与病史资料同步上传,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得远程问诊、复诊、处方调理、药物快递到家或就近取药的服务,通过远程中医智能脉诊系统与移动家庭医生平台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给中医反复复诊调理处方带来的障碍;同时也是落实中医领域远程复诊、家庭医生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下综合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志杰,王皓翔,周志衡,陈宝欣,欧文森,吴文林,杨志鹏,张曼,钟永怡,王家骥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19): 2343-23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19.015
摘要480)      PDF(pc) (1056KB)(1203)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下综合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5年1月—2016年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广州市抽取41家社区服务中心的1 000例高血压患者。患者与社区全科医生签约,享受“一对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具有长传功能的新型高血压远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由健康管理员、家庭医生、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比较患者干预期间的血压控制情况、健康行为和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954例高血压患者完成了18个月的随访。干预6个月后患者收缩压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8个月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逐渐升高(P<0.05)。干预18个月后患者缺乏运动的比例和BMI低于干预前,每次锻炼时间长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吸烟、饮酒的比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症情况、吸烟情况、BMI是患者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下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年龄、合并症情况、吸烟情况、BMI是该模式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卫艳利1,曹晓强2,蔡雁岭1,3,翟运开1,3,刘瑞芳2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8): 958-96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214
摘要452)      PDF(pc) (1690KB)(462)    收藏
目的 从患者感知角度出发,构建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考察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意愿、感知风险、环境因素、自我效能、感知疾病威胁等潜在变量在内的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研究模型,根据参考文献建立各潜在变量的测量项,形成调查问卷。2016年10—11月,以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院及社区等公共活动场所发放纸质问卷,并通过在线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患者对慢性病远程监护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78.8%。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31;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34;感知风险与感知有用性呈负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14;环境因素与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46;自我效能与感知易用性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为0.58;感知疾病威胁与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均呈正相关,标准关联系数均为0.24。未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环境因素对使用意愿的影响。结论 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环境因素对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均不显著,而是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患者的使用意愿;感知疾病威胁不仅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患者的使用意愿,而且对使用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此外自我效能对感知易用性影响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巩维佳1,姚军1*,连元元2,孙亚利2,张丽娜2,凡萌2,张俊清1,郭晓蕙1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4): 465-47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4.020
摘要280)      PDF(pc) (1685KB)(635)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已诊断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363例,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184)和试验组(n=17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糖管理,试验组患者采用远程血糖管理,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12个月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7 d健康饮食量。结果 两组患者FPG、TC、HDL-C、LDL-C、Cr、7 d健康饮食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FPG、TC、HDL-C、LDL-C、Cr、7 d健康饮食量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HbA1c、TG、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HbA1c、TG、SB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DBP上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远程教育效果研究
舒群琴1,赵鑫1,谢茂兴2,自蓉3,李冰玉1,姜焰凌1,袁丹1,李伟明1,4*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1.018
摘要448)      PDF(pc) (632KB)(479)    收藏

目的 探讨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远程教育的效果。方法 于2015年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昭通市、红河州、临沧市6个州市参加2015年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远程教育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对学员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学员对远程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及学员对远程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评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7.3%。结果 68.8%(201/292)的学员认为远程培训整体效果好或很好;不同工作单位、文化程度、职称的学员对远程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价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5.2%(278/292)的学员认为理论知识有提高或很大提高,89.7%(262/292)的学员认为临床实践技能有提高或很大提高;不同工作单位的学员对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评价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对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的好评率为95.5%(279/292),而对基层常见心理和精神问题、社区急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要点的好评率均为91.8%(268/292)。92.8%(271/292)的学员对远程教学管理整体工作满意或很满意;不同工作单位、文化程度、职称的学员对远程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评价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远程教育效果较好,但仍需严格学员选拔标准、按需培训、完善网络平台、加强过程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黄超,任向阳,周海涛,马聪敏,滕军放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23): 2767-277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6.23.005
摘要359)      PDF(pc) (603KB)(410)    收藏
目的  探讨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正规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正规康复训练及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治疗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随访(24.5±7.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对照组与治疗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mRs评分0~1分41例(51.2%),对照组mRs评分0~1分28例(35.0%),两组患者mRs评分0~1分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颞窗病变侧大脑中动脉和枕窗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颞窗病变侧大脑中动脉和枕窗基底动脉PI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TIA、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压、心率、呼吸的改变,未出现其他不适感。结论  上肢远程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的顺应性,提高脑血流的储备能力,降低TIA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操作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
廖生武,陈崑,梁有丽,严静东,周宏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01): 119-12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6.01.025
摘要314)      PDF(pc) (628KB)(532)    收藏
目前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并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患者的经济花费,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诊治效果;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还可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疑难杂症的诊治。本文在信息视角下,介绍了区域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应用状况,探讨了区域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9)
18.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仝淞铭,曹阳,于德水,王岩松,魏子健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21): 2548-255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5.21.012
摘要283)      PDF(pc) (1169KB)(949)    收藏
目的 研究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4年5-11月,将8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40)和RIPC组(n=40)。I/R组及RIPC组分别设再灌注0、6、12、24、72 h 5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记为1a组~1e组、2a组~2e组),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Sham组大鼠只分离肾动脉下腹主动脉,但不阻断;I/R组大鼠采用Zivin法建立SCII模型;RIPC组大鼠双下肢用驱血带短暂缺血10 min,放开10 min,重复2次,30 min后用Zivin法建立SCII模型。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DNF表达水平,并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 Sham组脊髓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I/R组脊髓病理学改变明显,RIPC组各时间点脊髓病理学改变均较I/R组轻。1a组~1e组、2a组~2e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BDNF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P<0.05);1a组~1e组、2a组~2e组BBB评分均低于Sham组(P<0.05);1a组~1e组、2b组~2e组TUNEL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Sham组(P<0.05);2b组~2e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高于1b组~1e组(P<0.05);2a组~2e组BDNF表达水平、BBB评分分别高于1a组~1e组(P<0.05);2a组~2e组TUNEL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低于1a组~1e组(P<0.05);
1b组~1e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TUNEL阳性表达细胞数、BDNF表达水平、BBB评分均高于1a组(P<0.05);2b组~2e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TUNEL阳性表达细胞数、BDNF表达水平、BBB评分均高于2a组(P<0.05)。结论 RIPC可增加大鼠SCII后BDNF的表达水平,并可能通过增加BDNF的表达水平来达到脊髓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5)
19. 远程血压监控结合被动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
丁芸,戚德清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11): 1250-125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5.11.006
摘要324)      PDF(pc) (2331KB)(449)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程血压监控结合被动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将符合条件的360例患者纳入本次随访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实施远程血压监控结合被动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于研究开始及研究的6、12、24个月时进行随访。随访时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脂,记录患者的用药处方及不良反应、靶器官损害、终点事件和因高血压以及相关疾病住院情况。结果  在不同随访时间点,两组组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VEF、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90.4%和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3级高血压、联合用药≥3种、不良反应、靶器官损害、终点事件和住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0%、11.4%、19.2%、7.2%、3.6%、18.6%,12.3%、23.4%、46.1%、16.9%、9.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监控结合被动干预,能显著提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和靶器官损害,有推广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全科视角下的远程医疗
Ewen McPhee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2): 121-12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5.02.001
摘要324)      PDF(pc) (924KB)(385)    收藏
背景  3年前,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采用远程视频医疗服务,即利用远程医疗设备,专家通过患者的全科医师、护士、土著卫生人员、养老机构为患者提供咨询。乡村、偏远地区的患者及全科医师已经受益于这种直通专家的远程医疗服务通道。目的  讨论关于开展远程视频医疗服务所遇到的问题、挑战及机遇,分析全科诊所如何开展远程视频医疗服务。讨论  商业案例已经让位于当地卫生人员的差旅成本、生产力损失、能力建设的无形节约。直观地说,远程视频医疗服务应该是日常临床实践的延伸和当地团队医疗的增能器,对乡村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的适用性还未定性,向乡村及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