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健康治理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动健康实施策略
黎婉钰, 金花,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928-39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80
摘要1021)   HTML44)    PDF(pc) (1924KB)(2873)    收藏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主动健康的概念,积极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目前,主动健康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本文对主动健康的内涵、意义及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以此为背景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实施主动健康管理的策略及效果评价体系。本文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务人员在实施主动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健康管理中融入"主动健康"理念,可以增强居民主动健康的意识和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健康海南”之健康产业、健康治理及卫生健康人才培养
袁玲, 陈林, 陈宁, 单侯乾, 王晨力, 叶云, 高雅, 谭硕源, 吴清昱, 侯宏攀, 程迪尔, 石建伟, 王朝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482-44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6
摘要741)   HTML11)    PDF(pc) (2503KB)(453)    收藏

在"健康海南"建设背景下,本报告聚焦"十四五"中期海南省卫生健康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分别探讨精神障碍治理、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以及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首篇文章应对海南省高发的精神卫生问题,强调数字化治理平台在解决精神卫生问题和支持自贸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第二篇详细分析了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瓶颈,建议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第三篇从现代化治理角度出发,强调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优化对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最后一篇聚焦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策略。综上,四个报告在逻辑上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框架,全面展示了海南省在"健康海南"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助力海南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和治理能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层治理视角下乡村医生疫情防控职责的实证研究
徐婷, 刘兰秋, 李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87-13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00
摘要731)   HTML14)    PDF(pc) (1008KB)(565)    收藏
背景

基层疫情防控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作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农村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乡村医生在履行疫情防控职责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目的

调查乡村医生在农村疫情防控中承担的职责,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方法

2021年4—7月,以北京市怀柔区为现场组织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对村落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和利益相关者的半结构化访谈,以信息饱和为原则,访谈对象为样本村的18例乡村医生。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出访谈提纲,内容包括:(1)乡村医生基本个人情况(包括执业地点、性别、年龄),(2)乡村医生从业资质(包括乡村医生学历、执业起始时间和执业资质),(3)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情况(包括"村卫生室疫情防控十须知"知晓情况、疫情防控参与情况以及疫情防控物资拥有情况)。

结果

18例乡村医生中,14例(77.8%)有乡村医生证书,3例(16.7%)有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证书,2例(11.1%)有执业医师证书,1例(15.6%)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17例(94.4%)乡村医生表示知晓"村卫生室疫情防控十须知",1例(5.6%)不知晓该须知。参与度前三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分别是健康宣教(94.4%)、信息报送(72.2%)和诊疗工作(66.7%);参与最少的工作是咽拭子采样,仅有1例(5.6%);参与其他疫情防控工作的有3例,工作内容为村中人员排查、指导村中疫情防控工作和为村民采购食品。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仅有10例(55.6%)乡村医生表示疫情防控物资充足,8例(44.4%)表示疫情防控物资不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16例(88.9%)表示疫情防控物资充足,2例(11.1%)表示疫情防控物资仍不充足。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前4位的疫情防控物资分别是84消毒液(72.2%)、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66.7%)、一次性手套(66.7%)和医用外科口罩(61.1%),拥有最少的疫情防控物资是医用防护服(38.9%)和护目镜(11.1%)。

结论

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离不开乡村医生,但目前存在乡村医生疫情防控能力有限、参与居家隔离监测缺乏法律明确授权、提供咽拭子采样服务超出其能力范围以及防护物资缺乏等困境。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乡村医生疫情防控职责提供法律依据,将乡村医生纳入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队伍中,同时,保障乡村医生疫情防控物资供给,助力乡村医生发挥职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2024
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13-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64
摘要624)   HTML17)    PDF(pc) (1294KB)(329)    收藏

基层健康治理是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层健康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2024》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联合国内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该共识在结合基层健康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的循证科学证据及实践智慧与经验,从基层健康治理的内涵、意义、目的、基本原则、体系建设要素、能力建设要素、制度要素、技术手段等方面形成专家共识,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共识性意见建议,为提升基层健康治理水平、规范基层健康治理实践、促进基层健康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健康治理人才培养、推动健康治理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研究:以公共卫生委员会为例
欧欣, 杨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9): 2346-23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36
摘要608)   HTML21)    PDF(pc) (1547KB)(1186)    收藏
背景

公共卫生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层治理模式,各地正在进行公共卫生委员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以期使其成为实现基层社区纵向连接和横向联动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枢纽。

目的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为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目前已开展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北京市、广东省、重庆市、山东省、安徽省、贵州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8个省份作为样本地区,于2022年3月在样本地区政府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以"公共卫生委员会"为关键词进行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检索。通过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构建公共卫生委员会治理体系分析框架,采用Nvivo 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和编码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5份政策文件和2份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指导手册。词频结果显示"卫生""公共""工作""委员会""健康"5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选取的政策文本符合研究主题。结合公共卫生委员会治理体系分析框架,确定出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制度保障和能力建设4个根节点和13个子节点的政策内容结构分析维度。其中,治理主体共208个参考点,治理机制共48个参考点,制度保障共57个参考点,能力建设共87个参考点。

结论

样本地区的政策文件对4个维度的内容均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同。基于本研究的框架,公共卫生委员会在目前建设基础上,仍需对委员会人员设置一定准入条件并明晰其工作权责,建立有效的协作沟通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和给予经费、技术支持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从医疗质量安全到患者安全:医疗风险治理的观念更新与政策优化
冯倩,冯磊,李珞畅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31): 3805-38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94
摘要486)      PDF(pc) (1031KB)(589)    收藏
在现代医疗风险治理中,患者安全的理念和相关制度逐渐引起重视。与医疗质量安全相比,患者安全更强调权利导向、伦理照护、社会协同,有其独特价值。目前,我国患者安全相关制度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专门政策法规缺少、有效伦理制约机制不足、医患沟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树立患者安全观念,通过完善患者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构建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立医师道歉制度、设立患者安全组织和数据库等措施,优化医疗风险治理政策,实现医患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治理模式
王睿,姜雯,申俊龙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5): 551-55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5.011
摘要366)      PDF(pc) (1321KB)(1762)    收藏
健康社区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是建设健康社区的关键。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健康城市建设,2016年在“健康中国”的发展规划之下,健康社区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但是健康社区建设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康社区制度体系,导致其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针对健康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三个主体协同进行健康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并结合中国独特的中医药医疗卫生资源利用问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形成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建设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社区健康治理的制度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1)
8. 我国社会办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
峗怡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13): 1560-156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6.13.019
摘要362)      PDF(pc) (709KB)(588)    收藏
本文从政策文件梳理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办医态度及政府治理策略的变迁,并分析了社会办医的发展态势及发展所遇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政府促进政策执行不力和监管不到位两方面。建议明确政府在社会办医治理的职能应重在监管,并探索加强与行业协会形成政社共治的监管模式,以期为社会办医资源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国际化发展视角下中印传统医学对比研究
陈莹, 周书铎, 杨坚, 胡云轩, 冯香凝, 许铭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9): 1052-10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94
摘要339)   HTML21)    PDF(pc) (1371KB)(716)    收藏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内容。在全球传统医学体系中,印度传统医学具有极大影响力,印度传统医药的发展现状、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影响等方面与中医药具有可比性。本文从国际化发展视角出发,从卫生服务、卫生人力资源、传统药物生产能力、卫生系统财政拨款及医保政策、健康治理、产品出口规模及目标市场、国际化发展及影响七个方面对中印传统医学进行对比,旨在借鉴其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出思考,从而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加深海外中医药文化认同及推进中医药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贡献重要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健康共富逻辑的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研究
倪旻晗, 吴芷涵, 周思宇, 黄仙红, 孙涛, 王小合, 崔琳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567-15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70
摘要336)   HTML8)    PDF(pc) (1317KB)(426)    收藏

健康共富是共同富裕逻辑在健康领域内的概念阐释及应用外延,基于数字化改革优势构建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是健康共富的"浙江模式"并实现高质量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目标。本文以梳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期间国家及浙江省数字化中西医协同相关政策集合为基础,对健康共富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选定浙江省的省域、基层平台及医疗机构的数字化中西协同健康治理模式作为研究案例,解释健康共富的系统设计逻辑、基层平台逻辑和机构服务逻辑的主题与路径,以期为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的创新建构与优化提供参考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失效节点的多级递阶结构与治理策略研究
周雪1,李雪梅2,孙涛3,张曦月4,时宇3,谢奉哲3,王景慧3,张淑娥5*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22): 2715-2719.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2.007
摘要290)      PDF(pc) (915KB)(543)    收藏
目的  构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失效节点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阐释各阶层的内在逻辑,从而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精准的治理策略。方法  于2017年1月,参考既往研究范式和文献,借助4名卫生政策领域专家头脑风暴,筛选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环节的失效节点;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各节点的层级关系和传导环路。结果  共筛选出16个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环节的失效节点,分别为:基本药物遴选目录;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价格管理;基本药物支付报销;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医生处方率;患者接受度;医院推行力度;监管体系;制度衔接;法律约束;筹资、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竞争环境。ISM分析结果显示,该16个失效节点存在1个四阶梯结构(分别命名为:输出终端、作业单元、协同联动、规则建设)和1条纵向传导环路;直接要素为医生处方率、患者接受度、医院推行力度,内隐要素为法律约束。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受困于"规则建设缺失-协同机制失灵-作业实效欠佳-终端输出低效"四层环路的逐级影响。结论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需要协同型综合改革,治理策略包括:健全基本药物制度需立法先行,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借助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机制的联动效应,发挥基本药物制度作业单元的执行实效,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在终端的输出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生计资本赋能农村老年生命质量提升:多重慢病治理健康优先发展路径研究
任盼盼, 贾常离, 贾晶晶, 许晶琳, 陈梦瑶, 张翔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66
录用日期: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