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AI使用声明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0年 第23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0-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中国骨质疏松症现况及其相关慢性疼痛的社区层面诊治方法
岳剑宁
2020, 23(18): 2223-22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34
摘要
(
)
PDF for PC
(1306KB) (
)
目前我国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很高,但由于其发展缓慢、临床症状隐匿,常得不到足够重视。骨质疏松症及相关慢性疼痛的诊治也经常等到出现骨折等严重并发症时才会得到积极治疗,而此时的治疗成本和难度明显增加。本文介绍了我国骨质疏松症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及目前骨质疏松症防治现状,并阐述了对社区层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的必要性及适合社区开展的相关慢性疼痛诊疗技术和方法,最终提出了从社区层面进行骨质疏松症以及其相关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会更加有效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2016—2018年安徽省界首市高血压患者重复住院情况研究
徐诗雨,王雪,吴越,沈兴蓉,王德斌
2020, 23(18): 2229-22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62
摘要
(
)
PDF for PC
(1078KB) (
)
背景 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控制率、治愈率较低,病程长,同时,高血压又是重大的健康危险因素,可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又常与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伴随发生,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血压患者的重复住院情况高于一般人群。目的 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界首市高血压住院患者的重复住院情况及其费用信息,为减轻高血压疾病负担提供线索。方法 2019年2—6月,收集2016—2018年安徽省界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报销系统内所有住院患者和安徽省界首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内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资料。采用自编程序把2016—2018年所有高血压建档居民与2016—2018年新农合报销系统内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匹配合并,筛选出高血压住院患者。分析新农合报销系统内高血压患者住院服务利用情况,例如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住院次数分布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次序患者住院流向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流向、住院次序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流向、住院次序患者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界首市18个乡镇2016—2018年使用新农合医保报销的高血压住院患者27 092例,共66 008例次。2016—2018年,12 536例(46.27%)患者住院1次,6 071例(22.41%)患者住院2次,8 485例(31.98%)患者住院≥3次。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住院次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次序患者住院流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高血压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5±6.7)d。男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女性 (t=5.10,P<0.05)。不同年龄、住院流向高血压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49、737.92,P值均<0.05)。所有高血压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总费用为(4 790.1±2 587.8)元。在新农合系统所列出的5个项目中,药品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为(29.6±16.7)%,检查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简称检查费占比)为(17.0±11.7)%,治疗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简称治疗费占比)为(12.9±16.2)%,材料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简称材料费占比)为(7.2±14.2)%,手术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简称手术费占比)为(3.6±10.8)%。男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药占比、检查费占比高于女性,手术费占比、材料费占比低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住院流向、住院次序的高血压住院患者住院总费用、OOP占住院总费用比例、药占比、手术费占比、材料费占比、检查费占比、治疗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重复住院概率较大,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流向的高血压患者重复住院情况不同;且在新农合系统所列出的各项住院费用中,以药品费为主,检查费次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杭州市中老年人群2010—2018年“三高”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杨盛谊,丁晓宇,杨卓乔,汪泉,孙莹,马海燕
2020, 23(18): 2235-22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65
摘要
(
)
PDF for PC
(1224KB) (
)
背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加重。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杭州市居民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空腹血糖增高、总胆固醇增高的患病率、新发率、转归率变化情况,为保障居民健康、实现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杭州市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数据库中,获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杭州市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免费体检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检资料(包括物理检查、病史询问、特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运用Excel软件计算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居民总体、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居民“三高”患病率、新发率及转归率。结果 杭州市闸弄口街道2018年50~90岁人群的总体人数和分布与2018年体检人群的总体人数和分布相近,因此,本次体检人群能代表该社区中老年人群。2010、2012、2014、2016、2018年参与体检的人数依次为9 609人、19 727人、13 610人、13 941人、10 801人,其中2010年、2012年均参与体检人数为5 578人,2012年、2014年均参与体检人数为7 185人,2014年、2016年均参与体检人数为10 968人,2016年、2018年均参与体检人数为8 580人。2012—2018年,偶数年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患病率依次为39.95%、38.81%、36.96%、34.33%,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7.04%、41.45%、42.94%、38.85%;2010—2018年,偶数年居民空腹血糖增高患病率依次为22.65%、22.40%、26.99%、23.74%、29.01%,总胆固醇增高患病率依次为7.96%、13.76%、4.90%、9.64%、16.05%。2014—2018年,偶数年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新发率依次为37.78%、36.19%、10.47%,高血压新发率依次为29.72%、26.94%、23.71%;2012—2018年,偶数年居民空腹血糖增高新发率依次为10.84%、13.64%、8.42%、13.82%,总胆固醇增高新发率依次为13.22%、12.27%、17.34%、11.57%。2014—2018年,偶数年居民血压正常高值转归率依次为13.32%、17.83%、21.69%,高血压转归率依次为31.25%、31.51%、38.90%;2012—2018年,偶数年居民空腹血糖增高转归率依次为32.87%、26.36%、32.44%、19.05%,总胆固醇增高转归率依次为39.86%、34.61%、39.33%、36.91%。2014年、2018年男性血压正常高值新发率高于女性(P<0.05);2014年、2016年、2018年男性高血压新发率高于女性(P<0.05);2014年、2016年、2018年男性空腹血糖增高新发率高于女性(P<0.05);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男性总胆固醇增高新发率低于女性(P<0.05)。2014—2018年,偶数年50~59岁、60~69岁年龄段居民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新发率逐年上升,而70~79岁、80~89岁年龄段居民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新发率逐年下降。2012—2018年,偶数年50~59岁年龄段居民空腹血糖增高新发率由6.33%增长到19.22%,而80~89岁年龄段居民空腹血糖增高新发率由21.77%下降到8.21%,其余各年龄段变化不大。2012—2018年,偶数年50~59岁年龄段居民总胆固醇增高新发率由6.82%增长到19.18%,而70~79岁年龄段居民总胆固醇增高新发率由20.34%下降到11.62%,其余各年龄段变化不大。结论 2010—2018年居民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空腹血糖增高、总胆固醇增高患病情况不容乐观,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新发率降低,转归率增高,但仍需加强对“三高”的监测和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2002—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特征及减寿率分析
陈亦晨,孙良红,李小攀,陈涵一,张格,曲晓滨,陈华,周弋,肖绍坦
2020, 23(18): 2242-22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75
摘要
(
)
PDF for PC
(1086KB) (
)
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但目前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情况与减寿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3月,以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本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出死亡时间在2002-01-01至2018-12-31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死因资料根据ICD-10进行编码及归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编码为I21,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编码为I25。以不同病种、性别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为主要观察指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采用差别分解分析法评估人口老龄化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1.32/10万,33.98/10万。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粗死亡率=6.00%,Z粗死亡率=22.051,P<0.001;APC标化死亡率=1.33%,Z标化死亡率=4.755,P<0.001)。分病种分析:2002—2011年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1.83%,Z=2.792,P=0.016),2012—2018年呈下降趋势(APC=-2.58%,Z=-2.744,P=0.018);2002—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3.62%,Z=-12.457,P<0.001);2002—2018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粗死亡率=6.96%,Z粗死亡率=22.052,P<0.001;APC标化死亡率=2.22%,Z标化死亡率=6.931,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4.532,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20.197,P<0.001)。其中男性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Z粗死亡率=7.848,P<0.001;Z标化死亡率=-19.828,P<0.001);男性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9.929,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13.184,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5.76%,Z男性=19.997,P<0.001;APC女性=6.19%,Z女性=20.405,P<0.001),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1.15%,Z男性=3.730,P=0.002;APC女性=1.35%,Z女性=4.535,P<0.001)。2002—2018年不同年龄段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15~59岁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54%,Z=7.326,P<0.001),60~79岁居民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2.85%,Z=-9.099,P<0.001),80岁及以上居民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21%,Z=10.550,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YLL为37 649人年,PYLLR为0.81‰,AYLL为0.80年/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PYLL、PYLLR、AYLL、SPYLL、SPYLLR均大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居民PYLL、PYLLR、SPYLL、SPYLLR小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AYLL大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高于2002年,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促进粗死亡率升高。性别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病种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上升发挥促进作用,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则发挥保护作用。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均发挥促进作用。结论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导致了严重的寿命损失,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发挥促进作用,男性和15~59岁、80岁及以上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应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SMG”健康管理模式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贺翡,赵慧宁,侯丽红,李波,张持晨
2020, 23(18): 2249-22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16
摘要
(
)
PDF for PC
(1075KB) (
)
背景 脑卒中是脑血管系统的一种世界性常见疾病,其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和因此带来的疾病负担不容乐观。脑卒中的防控工作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实现全民健康,实行联合防控模式势在必行。目的 将“SMG”健康管理模式融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评价其在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2月于山西省荣军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44例,并根据入院时间进行排序,在随机数字表中随机取一段随机数与之对应,奇数为对照组23例,偶数为试验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SMG”健康管理模式的作业治疗方案。采用脑卒中自我效能感问卷(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问卷(SS-QOL)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SSEQ总分及日常活动、自我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SSEQ总分及日常活动、自我管理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SS-QOL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基于“SMG”健康管理模式的作业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EB病毒感染对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徐艳菊,张翊玲,路苹,徐琳
2020, 23(18): 2254-22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52
摘要
(
)
PDF for PC
(1243KB) (
)
背景 临床上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常合并EB病毒感染,然而EB病毒感染后是否增加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细菌感染的风险、加重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增加并发症及延长治疗时间等相关文献鲜少报道。目的 研究EB病毒感染对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住院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感染EB病毒,将其分为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组(EB病毒感染组,39例)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未合并EB病毒感染组(无EB病毒感染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EB病毒DNA含量、G-菌感染比例、中性粒细胞分数、耐药菌感染比例、治疗有效时间、转重症病房比例,以及炎性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计数及白介素(IL)-6、IL-17、IL-33〕。分析EB病毒感染组患者EB病毒DNA含量与其血清中CRP、PCT、iNOS、IL-6、IL-17、IL-33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疾病、PaCO2、FiO2、中性粒细胞分数、耐药菌感染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EB病毒DNA含量>5×102 copies/ml比例、G-菌感染比例、治疗有效时间、转重症病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感染组CRP、PCT、iNOS、白细胞计数、IL-6、IL-17、IL-33高于无EB病毒感染组(P<0.05)。EB病毒感染组患者血清CRP、PCT、iNOS、IL-17、IL-33与EB病毒DNA含量呈正相关(r=0.674 5、0.584 3、0.620 4、0.698 9、0.585 1,P<0.05),IL-6与EB病毒DNA含量无直线相关关系(r=0.105 2,P>0.05)。结论 与无EB病毒感染患者比较,EB病毒感染患者炎性反应程度加重、耐药菌感染比例增加、预后变差及住院时间延长,EB病毒感染患者EB病毒DNA含量与其血清中炎性指标CRP、PCT、iNOS、IL-17、IL-33呈正相关。提示EB病毒感染可能促进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或增加细菌性感染的风险,表明EB病毒可促进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病情进展与恶化。本研究结果为EB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认知情绪调节关系研究
武月霞,包雪艳,厉红艳,杜勇,孙婷,王睿晨,常少华,方建群
2020, 23(18): 2259-22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78
摘要
(
)
PDF for PC
(1661KB) (
)
背景 近年来抑郁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动物实验,而人体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结合心理特征的研究则更少。目的 了解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认知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及认知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的首发抑郁症患者30例(抑郁症组),同期选取宁夏“十三五”科技重大项目流调体检健康志愿者31例(对照组)。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的评定与粪便的收集;采用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探讨情绪调节策略、抑郁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BMI、吸烟、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以97%的相似性将所有样本的有效序列聚类为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所得稀释曲线趋向平坦,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抑郁症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抑郁症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柔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增高(P<0.05);在属水平,抑郁症组Ruminococcus、Subdoligranulum、Enterobacter、Coprococcus、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菌属减少,而Klebsiella、Flavonifractor、Bacteroides菌属增多(P<0.05)。LEfSe分析显示,抑郁症组肠道菌群中主要以拟杆菌、产碱菌科(Alcaligenaceae),伯克菌目(Burkholderiales),Β-变形菌纲、Erysipelotrichaceae、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为主;对照组以厚壁菌门、双歧杆菌、Subdoligranulum、乳酸杆菌等有益菌为优势菌。抑郁症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CERQ分量表中自我责难得分与Enterobacter菌属呈正相关,与Odoribacter、Alistipes菌属呈负相关(P<0.05);沉思分量表得分与Subdoligranulum、Alistipes、Faecalibacterium、Odoribacter菌属呈负相关(P<0.05);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分量表得分与Weissella菌属呈正相关(P<0.05);灾难化分量表得分与Dialister菌属呈负相关(P<0.05)。抑郁严重程度与拟杆菌门及Flavonifractor菌属呈正相关(P<0.05),与Ruminococcus、Subdoligranulum、Coprococcus、Dialister、Odoribacter、Faecalibacterium、Butyricimonas菌属呈负相关(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肠道菌群、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情绪调节策略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肠道菌群条件致病菌的增多及丁酸盐产生菌、益生菌的减少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
韩坤元,郑扬,朱材忠,周晓莉,林儒峥,谢屏东
2020, 23(18): 2266-2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35
摘要
(
)
PDF for PC
(1105KB) (
)
背景 血清前白蛋白是营养和炎性状态的标志物,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与冠心病预后不良有关。然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未确定。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内AHF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的AHF患者186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再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2月。根据血清前白蛋白参考值,将患者分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119例)和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全因死亡、复合终点(由AHF发作引起的全因死亡或再入院)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分析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患者全因死亡、复合终点发生率高于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与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有关(P=0.002、<0.001)。结论 检测入院时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护环境下AHF患者的风险分层,且较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AHF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刘苗苗,樊俊雅,刘贞,张照,黄鑫,张辉
2020, 23(18): 2270-22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48
摘要
(
)
PDF for PC
(1237KB) (
)
背景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EECP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反搏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EECP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结果 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大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均大于本组治疗前,BN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EECP能够明显改善已接受心脏康复训练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步行距离、心脏泵功能及心力衰竭相关指标,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药物及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韩晶,王贵英,张难,张雪,张安度,周欣亮,冯莉,王俊艳
2020, 23(18): 2275-22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36
摘要
(
)
PDF for PC
(1574KB) (
)
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的预后及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但是对于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对其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目的 探讨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 097例。按照发病部位以脾区为界分为左半结直肠癌组(n=1 711)及右半结直肠癌组(n=386)。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家族史及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瘤栓情况。采用电话、门诊随访、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截至2016-01-31。比较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TNM分期患者总生存期(OS)(其中Ⅱ~Ⅲ期患者细分为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记录并比较随访满5年的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的发生情况。结果 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病理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3.843,P=0.049)。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422)。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80)。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7.612,P=0.00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1,P=0.3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2 097例患者中703例患者随访满5年,其中左半结直肠癌组591例(其中直肠癌464例),右半结直肠癌组112例。随访满5年的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所占比例〔72.9%(431/591)〕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60.7%(68/112)〕(χ2=6.818,P=0.009)。结论 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部位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TNM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较右半结直肠癌患者有明显优势;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Ⅱ、Ⅳ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OS未见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左心房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
杨冬妹,黄向阳,王玉婷,陈康玉,王齐,徐健,严激
2020, 23(18): 2284-22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42
摘要
(
)
PDF for PC
(1472KB) (
)
背景 左心房功能是心脏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心房容积能够独立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收缩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因心力衰竭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CRT的患者共121例。CRT有反应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反之为无反应。根据CRT疗效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CRT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房Sa和SRa,评价基线左心房Sa和SRa对CRT疗效的影响。结果 CRT术后共有70例(57.9%)患者纳入有反应组,51例(42.1%)患者纳入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术后6个月Sa和SR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a与SRa呈负相关(rs=-0.7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a(OR=5.039,P=0.020)和Sa(OR=1.094,P=0.010)是CRT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OR=4.913,P=0.002)、QRS时限(OR=1.041,P=0.005)、E/A(OR=0.309,P=0.008)和肺动脉收缩压(OR=0.950,P=0.013)。结论 基线Sa和SRa是CR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CRT术后有反应者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药封包联合蜡疗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轻中度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研究
李明珠,王文萍,金圣博
2020, 23(18): 2289-22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820
摘要
(
)
PDF for PC
(1059KB) (
)
背景 奥沙利铂诱导的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高,病程持续时间长,西药治疗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大,目前传统中药治疗方法为研究热点。目的 观察中药封包联合蜡疗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轻中度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住院部患者中明确诊断为奥沙利铂诱导的轻中度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5例。按照就诊顺序及电脑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中药封包配合蜡疗联合盐酸度洛西汀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度洛西汀口服,均治疗21 d。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情况、肌电图指标、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胫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麻木、畏寒肢冷、乏力、遇冷加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封包联合蜡疗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轻中度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提高胫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降低中医症状评分及TNF-α、IL-1β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L-甲硫氨酸通过调节脊髓DNA甲基化水平减轻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机制研究
栾顺莲,李玉娜,金丹,高勇,王德强,邵翠杰
2020, 23(18): 2294-22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49
摘要
(
)
PDF for PC
(1137KB) (
)
背景 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 本研究采用甲醛溶液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观察注射L-甲硫氨酸(L-MET)是否会减轻大鼠足底急性炎性痛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理想的镇痛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将2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B组(L-MET+0.9%氯化钠溶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2 g/L甲醛溶液组)、D组(L-MET+2 g/L甲醛溶液组),每组6只。B组、D组腹腔注射L-MET,2次/d,总量不超过0.18 mg/kg,连续注射3 d;A组、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C组、D组左后足足跖部皮下注射2 g/L甲醛溶液20 μl,制作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足部肿胀并会出现相应的抬足舔足行为视为模型制作成功;A组、B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全程记录给药后60 min大鼠行为学,并记录疼痛次数,每隔3 min为1个观察时段,共分20个观察时段。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脊髓L4~L6之间脊髓组织,检测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大鼠脊髓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2、DNMT3a、DNMT3b RNA水平。结果 A组、B组大鼠无明显不适异常反应;C组、D组大鼠出现躁动不安、注射足抬起不着地、舔咬或抖动注射足等反应,其疼痛行为反应呈典型的双相变化,从注射后即刻开始,持续3~5 min的急性疼痛时相(第一时相),5~10 min的静息期,随后出现可持续0~45 min的继发性疼痛时相(第二时相)。C组、D组大鼠各时间点疼痛次数均多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6~39 min疼痛次数少于C组(P<0.05)。B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A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C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DNMT3a、DNMT3b RN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脊髓DNMT3a RNA水平低于C组,DNMT3b RNA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 L-MET对于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与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水平的变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筛查及基因情况分析
温英梅,赵振东,王洁
2020, 23(18): 2299-23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93
摘要
(
)
PDF for PC
(1375KB) (
)
背景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被认为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肉碱转运蛋白功能缺陷会导致脂肪酸β氧化代谢受阻,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肉碱,PCD患者在生命早期就会出现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晚期出现骨骼和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突然死亡。因此在新生儿期开展PCD筛查,对患儿早期治疗能防范急性能量代谢障碍危象或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情况的发生,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目的 调查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的发病情况,并探究黎族人群PCD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借助海南省新生儿筛查网络平台,收集2016-08-01至2019-07-31在海南省出生的黎族新生儿22 950例(出生3~28 d)。通过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黎族新生儿游离肉碱(C0)及酰基肉碱(C2、C3、C16、C18等指标)。可疑患儿(C0<10.0 μmol/L)需母婴同时召回,复查串联质谱检测,C0仍低者外送血标本进行SLC22A5基因测序。PCD基因确诊依据:检测到SLC22A5基因突变。结果 22 950例黎族新生儿初筛C0减低14例,初筛异常发生率为1/1 639(14/22 950),其中男7例(1/1 710),女7例(1/1 569);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初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872)。经SLC22A5基因测序,10例黎族新生儿确诊为PCD,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为1/2 295(10/22 950),其中7例为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男5例(1/2 394),女5例(1/2 196);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2)。共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c.51C>G、c.760C>T、c.338G>A、c.428C>T、c.1340A>T、c.825G>A、c.4442C>T、c.1400C>G。结论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较高(1/2 295),基因突变类型较为丰富,以c.51C>G和c.760C>T基因突变较为常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超声测量舌骨-甲状软骨间距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价值研究
黄格朗,杨稀月,黄燕
2020, 23(18): 2304-23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802
摘要
(
)
PDF for PC
(1262KB) (
)
背景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准确地评估吞咽功能在此类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评估方法正确率和特异度较低,且兼具辐射性以及操作复杂等特点,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超声作为一项无创、便捷、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手段,可准确地测量舌骨-甲状软骨间距(HLA),为评估吞咽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目的 探讨HLA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共42例为研究组,同期另选取本院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均经吞咽荧光透视检查(VFSS)证实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两名超声科医生(检查者Ⅰ、Ⅱ)分别对5例健康受检者进行检查,评估超声检查的可靠性。两组受检者均进行咽部超声检查,测量或计算舌骨-甲状软骨间最大距离(MHLA)、最小距离(NHLA)和舌骨-甲状软骨缩短距离(HLAS)以及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ASR),比较两组间各超声测值的差异,并将各超声测值与VF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NHLA、HLAS及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结果 检查者Ⅰ、Ⅱ测量MHLA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75和0.949,测量NHLA的ICC分别为0.924和0.957。研究组NHLA大于对照组,HLAS、ASR小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与NHLA呈负相关(rs=-0.581,P<0.001),而与HLAS及ASR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75、0.778,P值均<0.001)。NHLA、HLAS及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907〔95%CI(0.822,0.960)〕、0.852〔95%CI(0.757,0.921)〕和0.972〔95%CI(0.910,0.996)〕。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大于NHLA和HLAS(Z=2.012、3.421,P=0.044、<0.001)。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最佳截断值为40.63%,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5.71%、100.00%、0.857。结论 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大于NHLA和HLAS,灵敏度、特异度较高,提示超声测量HLA能够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其中ASR是诊断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超声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量化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诊断价值研究
王磊,邓克学,隋秀芳,张杰,张行
2020, 23(18): 2309-23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95
摘要
(
)
PDF for PC
(1551KB) (
)
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量化技术和超微血管成像(SMI)检查是早期乳腺癌的常用筛查诊断手段,但二者各具优缺点,超声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超声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ARFI和SMI检查,其中ARFI采用量化技术进行处理,ARFI和SMI检查之后行病理检查。分别比较ARFI检查、SMI检查、ARFI+SMI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6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124例、良性病变36例;早期乳腺癌确诊率为72.3%。ARFI检查、SMI检查、ARFI+SMI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程度分别为中、中、优(Kappa=0.569、0.529、0.880,P<0.05)。ARF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8%和88.9%,SM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2%和86.1%,ARFI+SM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7.2%。不同检查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ARFI+SMI检查的灵敏度高于ARFI、SMI检查(P<0.05)。结论 ARFI检查和SMI检查均是早期乳腺癌筛查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而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早期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灵敏度,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进行筛查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外周去氨加压素兴奋试验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在库欣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李庞敏,陈康,杜锦,谷伟军,巴建明,吕朝晖,母义明
2020, 23(18): 2314-23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00
摘要
(
)
PDF for PC
(1100KB) (
)
背景 库欣综合征(CS)临床表现复杂,在CS的病因诊断中,库欣病(CD)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EAS)难以鉴别诊断。而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BIPSS)目前是鉴别诊断CD和EAS的金标准,但其在大多数医院无法开展。目前临床通常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HDDST)诊断CD,但其灵敏度较低;有研究证明去氨加压素(DDAVP)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样作用,其可促进垂体ACTH肿瘤分泌ACTH。目的 探究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在C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01-01至2018-08-30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明确诊断为ACTH依赖性CS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外周DDAVP兴奋试验、HDDST结果。计算DDAVP兴奋试验、HDDST诊断CD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72例ACTH依赖性CS患者中,CD 64例,EAS 8例。有63例ACTH依赖性CS患者进行了外周DDAVP兴奋试验(其中CD 55例,EAS 8例),其余9例予以剔除;外周DDAVP兴奋试验阳性51例,阴性12例;外周DDAVP兴奋试验诊断CD的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100.0%。72例ACTH依赖性CS患者中,HDDST阳性43例,阴性29例;HDDST诊断CD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100.0%。同时行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的63例患者中,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同时阳性38例(均为CD患者),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同时阴性9例(8例为EAS患者),外周DDAVP兴奋试验阳性、HDDST阴性16例,外周DDAVP兴奋试验阴性、HDDST阳性0例。同时行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的55例CD患者中,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同时阳性38例,外周DDAVP兴奋试验与HDDST同时阴性1例,外周DDAVP兴奋试验阳性、HDDST阴性16例,外周DDAVP兴奋试验阴性、HDDST阳性0例。结论 外周DDAVP兴奋试验对C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中疑似CD患者HDDST为阴性时,进一步行外周DDAVP兴奋试验可明显降低漏诊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史华伟,李娟,梁亚浩
2020, 23(18): 2318-23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00
摘要
(
)
PDF for PC
(1071KB) (
)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慢性肾脏疾病的管理效果研究
陈亮,张维维,李强
2020, 23(18): 2324-23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44
摘要
(
)
PDF for PC
(1060KB) (
)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K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CKD,防治各种可逆因素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的 探索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7年11—12月,采用随机抽签法从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已确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CKD患者400例,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干预组患者采用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开展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及定期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干预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肾小球滤过率(GFR)、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肌酐(U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截至2019年6月底,记录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及进行透析)。结果 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干预组干预后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对照组,GFR、HDL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组内干预前,GFR、HDL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截至2019年6月底,共37例(9.3%)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4例,其中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1/4)和心力衰竭(3/4);全因住院20例,住院的主要病因为基础疾病恶化、血压血糖控制不良及心血管疾病发作;进行透析13例。干预组患者全因住院率高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透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患者管理效果较佳,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生化指标,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和透析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徐明江,赵云仙,尤剑鹏,王碧艳,黎赵
2020, 23(18): 2328-23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55
摘要
(
)
PDF for PC
(1090KB) (
)
背景 社区居家养老因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而有望成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精准识别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养老服务。目的 基于养老服务需求方视角,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宁市符合纳入标准的≥60岁社区老年人505例。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由调查员协助老年人填写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养老方式选择情况(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为了便于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影响因素的研究,按老年人养老的地点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统一归为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96.2%。91.3%(444/486)的老年人并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53.1%(258/486)的老年人表示知道所在的社区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7%(266/486)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哪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不是很清楚;34.0%(165/486)的老年人知道社区能提供疾病诊治服务。41.3%(201/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为老服务项目;39.3%(191/486)的老年人认为其不需要社区提供任何日常生活照料服务;66.7%(324/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体检、康复、老年护理服务;60.0%(292/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咨询、保健指导;48.0%(233/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60.9%(296/486)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占20.0%(97/48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最少,占19.1%(93/486)。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OR=3.379,95%CI(1.307,9.802);大专及以上:OR=3.955,95%CI(1.508,10.371)〕、退休前工作〔有:OR=5.097,95%CI(2.382,10.908)〕、子女数〔2个:OR=8.198,95%CI(2.982,22.537);3个及以上:OR=3.607,95%CI(1.521,8.552)〕、自理情况〔完全不能自理:OR=4.165,95%CI(1.570,11.050)〕、受照顾情况〔保姆照顾:OR=0.046,95%CI(0.010,0.209)〕是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养老仍然是南宁市城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且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社区居家养老或将成为大趋势。经济条件好(高学历、退休前有工作)、家庭支持条件好(有配偶和多个子女)、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
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
2020, 23(18): 2335-23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28
摘要
(
)
PDF for PC
(1092KB) (
)
背景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日益增长,但其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因素。高血压已成为政府和居民的重要负担,所以开展高效、廉价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分析海口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血压管理的有关资料,了解海口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用药特征,探讨全科医疗干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海口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在海口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口市大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住并已建立健康档案、有高血压诊治及随访记录、未参与血压干预试验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述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健康档案中抽取200例(每个社区50例)患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接受全科医疗干预,对照组100例接受自我管理,干预6个月。了解患者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心脑血管合并症、用药情况、用药方式),调查患者高血压控制率以及用药种类、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率、BMI、用药依从性、不良生活习惯纠正情况及全科医疗满意度评分。结果 不同高血压家族史情况、心脑血管合并症情况、用药情况、用药方式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高血压用药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主,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复方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联合用药情况以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为主,其次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干预后干预组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高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BMI低于对照组(P=0.004)。干预组饮酒、缺乏锻炼、高盐饮食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医生的沟通时间充足、医生能给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医生提供了相关预防服务、医生向你说明检查和治疗的目的、你能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你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口市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仍不太理想,降压药物合理应用仍需改进,全科医疗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英国全科门诊范例的接诊技巧分析
闫红梅,姜岳,李天姿
2020, 23(18): 2342-23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97
摘要
(
)
PDF for PC
(1051KB) (
)
全科门诊的接诊是全科医生诊疗最重要的环节,是体现全科医学诊疗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科医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英国全科门诊接诊的范例出发,根据案例文本逐一分析了接诊的对话和过程,总结了接诊结果,充分体现了全科医生全面而高效的接诊特点,展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接诊细节,体现了全科医生的特色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陆翠,苏禹同,滕佳临,杨程德,叶俊娜
2020, 23(18): 2346-23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53
摘要
(
)
PDF for PC
(1614KB) (
)
背景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肺部和肾脏,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是该病的罕见表现,一旦出现,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目的 探讨GPA合并DA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并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GPA合并D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韦格纳,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肺出血,肺泡出血”为关键字,搜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1980年1月—2019年2月公开发表的GPA/韦格纳肉芽肿(WG)合并DAH的病例。结果 共检索到国内外报道病例12例,结合本例,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38.6±19.3)岁;平均病程(72.1±62.7)d;治疗多选择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CTX)治疗;死亡率23.1%(3/13)。临床常见咳嗽(83.3%)、呼吸困难(83.3%)、咯血(41.7%)等。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或弥漫性肺部浸润影、实变影。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液可见出血及含有含铁血黄色的巨噬细胞。结论 DAH是GPA较少见的表现,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