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临床质量改进专题研究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内容差异的系统综述
张倩倩, 金花,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20-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39
摘要1504)      PDF(pc) (1165KB)(1736)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在评价视角、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15日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分析纳入的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在评价视角、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采用描述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英文研究62项,中文研究16项。分别有10项英文研究、7项中文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特征的主要维度(首诊、人性化、可及性、连续性、协调性、综合性)出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国外研究多以服务的协调性(7/10)、人性化(6/10)和可及性(5/10)作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国内研究则侧重于从服务的人性化(6/7)、综合性(4/7)和可及性(4/7)角度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别有52项英文研究、9项中文研究对具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国外研究多将慢性病管理〔2型糖尿病(12/5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1/52)、高血压(7/52)、呼吸系统疾病(7/52)、慢性肾脏病(5/52)〕作为评价内容,其他常见评价内容还包括抗菌药物使用(5/52)、肿瘤筛查(5/52)、安全用药(5/52)、儿童保健(5/52)及老年照护(5/52)等;国内研究则多将慢性病管理〔糖尿病(3/9)、高血压(3/9)〕、孕产妇保健管理(3/9)等作为评价内容。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已愈发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与国外研究相比,从涉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特征维度来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存在对首诊、协调性服务质量评价关注度不足的问题;从涉及的具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来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对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质量的评价。下一步,需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健全并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为例
金花, 易春涛, 史玲, 宋徽江, 陈宇革, 潘莹,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29-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34
摘要995)   HTML36)    PDF(pc) (376KB)(1825)    收藏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诊疗活动中,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对于保障全科医疗质量和安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提升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简称"质控中心")为例,从实践角度出发,对2018—2020年"质控中心"开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回顾。2018—2020年,"质控中心"在明确组织目标和任务,设置组织架构,配置组织人员,建立上海市市、区两级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组织网络和运行体系,并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督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每年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状况进行了调研、指导、督查等。"质控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及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进行的有益实践与探索,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从完善全科临床质控网络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化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动态开展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强化对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的监管力度四方面出发,不断巩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临床质量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金花, 易春涛, 倪衡如, 顾雯烨, 顾江涛, 陈宇革,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3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35
摘要1558)   HTML47)    PDF(pc) (1105KB)(731)    收藏
背景

加强临床质控督查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可对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发现问题。

目的

通过对2019、2020年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方法

2019、2020年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专家采用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督查标准(基层医疗机构版)》,对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工作。于2021年5月采用描述性分析法比较和分析2019、2020年上海市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结果,并对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2019、2020年,上海市分别有243家和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全科临床质控督查。2019、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平均标准总得分分别为(87.32±5.97)、(86.67±5.36)分。相较于2019年,2020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本条件(99.80%比99.93%)、全科医生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91.90%比93.44%)、全科医生诊疗能力(85.72%比85.82%)、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与处置能力(80.95%比81.07%)、全科医学教学与科研(28.87%比29.99%)6个维度上的得分率升高,在全科医疗质量管理维度上的得分率降低(86.36%比85.76%)。从内容上看,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人员配备〔提及176次(22.03%)〕、全科医生应诊能力〔提及154次(19.27%)〕、住院病史质量〔提及92次(11.51%)〕、家庭病床病史质量〔提及91次(11.39%)〕、硬件配置〔提及91次(11.39%)〕5个方面。问题被提及率方面,排在前5位的问题顺次为:全科高级职称人数占注册全科医生人数比未达标〔提及84次(10.51%)〕、科研薄弱〔提及66次(8.26%)〕、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不足3.5名〔提及61次(7.63%)〕、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欠佳〔提及40次(5.01%)〕和家庭病床数量不足〔提及36次(4.51%)〕。

结论

以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提升初见成效。下一步,可通过深化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内涵、提升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学:一项关于改善衣原体筛查的多学科合作的案例研究
Allison Ursu,Grant Greenberg,Michael McKee(著),汪洋(译),韩建军,许岩丽,杨辉(审校)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5): 3028-30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41
摘要751)      PDF(pc) (1349KB)(714)    收藏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改善女性衣原体筛查的示例来解读质量改进方法学。医疗保健中的质量改进项目为在现实世界的医疗环境中提高患者照护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很多学术中心缺乏如何开展质量改进项目的培训计划。选择进行衣原体筛查,是因为尽管有简单的筛查和治疗方法,衣原体仍造成了沉重的健康负担。密歇根大学实施了一个多部门流程,使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模型来提高衣原体筛查率。指导质量改进项目的步骤包括以下部分:(1)组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利益相关者和领导者团队;(2)确定被认为具有较高优先级的问题;(3)为项目做好支持和资源方面的准备;(4)设定评估结果的目标和方法;(5)根据问题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努力,确定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确定优先事项;(6)制定有效解决所选定的根本原因的对策;(7)在小型项目进行试点,以评估可能的修订;(8)大规模推广,包括如何实施项目的教育工作;(9)利用反馈机制评估和修改过程。使用这个九步法,衣原体筛查率从29%增加到了60%。质量改进项目与大多数临床研究项目不同,其允许临床医生在为医学科学本身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直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这可能会吸引希望进行这种可以通过学术渠道传播的研究的临床医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持续质量改进在缩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中的临床价值
傅晓1,赵西耀2*,王力2,李向新2,刘兰芹1,吴慧平1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24): 2972-2977.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4.007
摘要343)      PDF(pc) (1070KB)(711)    收藏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缩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入院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改善AIS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88例,剔除非急诊就诊者9例,最终纳入研究者79例。根据CQI实施与否进行分组,即2015年1月前为改进前组(46例),2015年4月后为改进后组(33例)。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AIS患者平均DNT为101.2 min,高于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关于AIS的早期管理指南要求的60 min。因此,2015年1-4月运用CQI理念与方法管理AIS患者的诊治流程,使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AIS患者在入急诊室6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时间截至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入急诊室到颅脑CT检查时间,颅脑CT检查到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静脉溶栓治疗7 d内症状恶化、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RS),预后良好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为保证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发生率及NIHSS具有可比性,剔除部分患者,最终纳入改进前组35例患者,改进后组20例患者。改进后组患者颅脑CT检查到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短于改进前组(P<0.05);两组患者入急诊室到颅脑CT检查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7 d NIHSS,静脉溶栓治疗7 d内症状恶化、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mRS,预后良好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QI在缩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DNT中的临床价值明显,且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各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