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17, Vol. 20 ›› Issue (33): 4183-4187.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142
蒲瑞生1,2,方晓丽1*,颉旺军1,刘丁龙1,权可1,苏成红1,杨晨光1,张延菊1
摘要: 目的 观察颊针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兔模型镇痛效应中的特点,为颊针临床留针时间、疗程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9月将筛选合格的40只清洁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制备类风湿关节炎兔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实验第27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以体针组、颊针组相同方法固定30 min;体针组选双侧后肢膝眼和足三里针刺,留针30 min,1次/d;颊针组选颊针膝穴针刺,留针20 min,1次/d;4组均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治疗第1、4、7、10次针刺时测定针刺0、5、15、30、60、120、240 min各时间点痛阈值。结果 第1、4、7、10次针刺方法和时间在痛阈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痛阈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针刺方法在痛阈值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痛阈值无时间效应(P>0.05),体针组和颊针组的痛阈值有时间效应(P<0.01)。颊针组时间在痛阈值上主效应显著(F=15.473,P<0.001),颊针组时间与针刺次数在痛阈值上不存在交互作用(F=0.973,P=0.486)。颊针组第1次针刺时镇痛效应量效曲线与第7次针刺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12);颊针组第7次针刺时镇痛效应量效曲线与第10次针刺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56)。结论 颊针疗法的镇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曲线,且具有起效快、上升快、下降亦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