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 2025, Vol. 28 ›› Issue (12): 1427-1432.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4
• Guidelines Interpretation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ceived:
2024-07-31
Revised:
2024-09-02
Published:
2025-04-20
Online:
2025-02-06
Contact:
JIA Yu, LIU Lidi
通讯作者:
贾禹, 刘力滴
作者简介:
作者贡献:
黄传应进行文章的构思、设计及文章撰写;廖晓阳、杨荣、李东泽、张鹏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献查阅;贾禹、刘力滴负责文章质量控制与审校。
基金资助:
CLC Number: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s://www.chinagp.net/EN/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4
项目 | ACS | 急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 心脏骤停 |
---|---|---|---|
发病率 | 女性<男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 女性<男性 | 女性<男性 |
危险因素 | 传统因素、新出现的风险因素、性别因素 |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 | 非心脏原因更常见 |
病理基础 | 除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外,更容易出现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及SCAD | 未提及 | 未提及 |
临床表现 | 更常出现不典型表现,如恶心、呕吐等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更常见 | 未提及 |
预后 | 年轻女性更差,老年女性相似 | 相似或更好 | 相似 |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diac emergencies of women and men
项目 | ACS | 急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 心脏骤停 |
---|---|---|---|
发病率 | 女性<男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 女性<男性 | 女性<男性 |
危险因素 | 传统因素、新出现的风险因素、性别因素 |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 | 非心脏原因更常见 |
病理基础 | 除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外,更容易出现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及SCAD | 未提及 | 未提及 |
临床表现 | 更常出现不典型表现,如恶心、呕吐等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更常见 | 未提及 |
预后 | 年轻女性更差,老年女性相似 | 相似或更好 | 相似 |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胸痛是女性ACS的最常见症状,但呼吸急促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很常见 |
2 | 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是女性ACS的最常见病因,推荐的治疗方法与男性相同,包括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 |
3 | 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微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痉挛和SCAD是年轻女性ACS的常见病因,需要特殊治疗 |
4 | 建议在有创血管造影过程中使用右侧桡动脉通路,并根据年龄、体质量、肾功能和出血风险类确定使用何种抗血栓药物,以降低女性的出血风险 |
5 | β受体阻滞剂是SCAD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存在争议 |
Table 2 Recommendations of ACS for women in the statement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胸痛是女性ACS的最常见症状,但呼吸急促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很常见 |
2 | 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是女性ACS的最常见病因,推荐的治疗方法与男性相同,包括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 |
3 | 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型CAD、微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痉挛和SCAD是年轻女性ACS的常见病因,需要特殊治疗 |
4 | 建议在有创血管造影过程中使用右侧桡动脉通路,并根据年龄、体质量、肾功能和出血风险类确定使用何种抗血栓药物,以降低女性的出血风险 |
5 | β受体阻滞剂是SCAD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存在争议 |
项目 | 具体内容 |
---|---|
延迟治疗 | |
主要指标 | 男性和女性患者首诊到完成心电图+肌钙蛋白检测的时间比不应大于110% |
次要指标 | 男、女出现症状到打电话呼救的中位时间比例不应大于110% |
缺血再灌注/介入治疗 | |
主要指标 | 符合PCI条件的STEMI患者,再灌注的男、女性别比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1 | STEMI患者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男、女性别比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2 | 诊断后2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EMI的患者比例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3 | 女性诊断STEMI后到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中位时间和男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中位时间差小于10% |
出血风险 | |
主要指标 | 使用经过验证的工具进行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 |
次要指标 | P2Y12抑制剂的男、女性别比(使用P2Y12抑制剂的患者数/符合条件的患者)不应高于10% |
Table 3 Female ACS man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项目 | 具体内容 |
---|---|
延迟治疗 | |
主要指标 | 男性和女性患者首诊到完成心电图+肌钙蛋白检测的时间比不应大于110% |
次要指标 | 男、女出现症状到打电话呼救的中位时间比例不应大于110% |
缺血再灌注/介入治疗 | |
主要指标 | 符合PCI条件的STEMI患者,再灌注的男、女性别比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1 | STEMI患者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男、女性别比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2 | 诊断后2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EMI的患者比例不应低于90% |
次要指标3 | 女性诊断STEMI后到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中位时间和男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中位时间差小于10% |
出血风险 | |
主要指标 | 使用经过验证的工具进行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 |
次要指标 | P2Y12抑制剂的男、女性别比(使用P2Y12抑制剂的患者数/符合条件的患者)不应高于10% |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是女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表型 |
2 | 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心力衰竭的结局相似或更好 |
3 | 章鱼壶和围产期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罕见病因,主要或仅影响女性,需要紧急和特异性的评估和管理 |
4 | ESC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早期开始使用关键的疾病缓解药物并按目标剂量使用,男性和女性相似 |
5 | 建议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
6 | 治疗女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剂量尚无定论,应在女性与男性发生率相等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重新评估 |
7 | 许多常用的心力衰竭药物具有致畸性,必须避免用于患有心力衰竭的孕妇 |
8 | 建议女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遵循与男性相同的指南 |
Table 4 Consensus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cute heart failure in women and ardiogenic shock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是女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表型 |
2 | 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心力衰竭的结局相似或更好 |
3 | 章鱼壶和围产期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罕见病因,主要或仅影响女性,需要紧急和特异性的评估和管理 |
4 | ESC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早期开始使用关键的疾病缓解药物并按目标剂量使用,男性和女性相似 |
5 | 建议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
6 | 治疗女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剂量尚无定论,应在女性与男性发生率相等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重新评估 |
7 | 许多常用的心力衰竭药物具有致畸性,必须避免用于患有心力衰竭的孕妇 |
8 | 建议女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遵循与男性相同的指南 |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女性OHCA的目击率低,复苏成功的女性年龄较大,较少出现STEMI而更常因非心脏原因导致心脏骤停 |
2 | 心脏骤停男女预后无明显差异 |
3 | 女性心脏骤停管理遵循一般指南建议 |
4 | 要提高OHCA的认识和目击者复苏的重要性 |
5 | 增加女性在OHCA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代表性具有紧迫意义 |
Table 5 Consensus statement of recommendations for cardiac arrest in women
序号 | 推荐意见 |
---|---|
1 | 女性OHCA的目击率低,复苏成功的女性年龄较大,较少出现STEMI而更常因非心脏原因导致心脏骤停 |
2 | 心脏骤停男女预后无明显差异 |
3 | 女性心脏骤停管理遵循一般指南建议 |
4 | 要提高OHCA的认识和目击者复苏的重要性 |
5 | 增加女性在OHCA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代表性具有紧迫意义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杨红霞,左惠娟,贾淑杰,等. 初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疾病特征的性别差异[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9):1403-1409.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01013-02825.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述[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3,21(7):577-600. 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3.07.001.
|
[20] |
郭流漓,杨昊霖,杨志华,等.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4,39(2):530-535. DOI:10.7501/j.issn.1674-5515.2024.02.044.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冉倩,周霞,孙亚洲,等.中国与欧美Takotsubo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4):9.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20304-00152.
|
[32] |
|
[33] |
|
[34]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10):1296-13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0.003.
|
[35] |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