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选择:
    2024年, 第27卷, 第36期
    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对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梁静, 张魁, 牛力春, 张颖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6): 4575-45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0
    录用日期: 2023-11-10

    摘要569)   HTML23)    PDF(pc) (948KB)(147)    收藏
    背景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互联网医疗具有灵活性、隐私性、可及性等优势可作为尿失禁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有效手段,但其在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尚不明确。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对改善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症状、自我效能及心理状况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就诊的中老年女性SU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物理治疗(PFMT),20 min/d,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PFMT的基础上实施持续6个月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和随访,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和1 h尿垫试验评估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判临床疗效。采用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量表(BPMSES)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时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58±3.91)分与(9.27±3.11)分,P<0.05;(3.37±2.74)分与(7.41±3.55)分,P<0.001]。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1 h尿垫试验均小于对照组[(4.83±1.64)g与(5.29±2.34)g,P<0.05;(2.16±0.88)g与(3.87±1.66)g,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3%(47/60)低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67%(55/60)(χ2=6.227,P=0.044)。治疗后3、6个月试验组BPMSES总分高于对照组[(105.70±15.68)分与(77.90±17.52)分,P<0.05;(126.61±16.64)分与(108.12±15.74)分,P<0.05],治疗后3、6个月时试验组预期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69.27±5.91)分与(59.08±6.84)分,P<0.05;(79.71±10.41)分与(61.17±6.92)分,P<0.001)]。治疗后3、6个月时试验组预期效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58.17±8.69)分与(50.26±9.04)分,P<0.05;(64.93±7.84)分与(50.17±8.76)分,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6个月时SAS评分[(43.29±7.71)分与(45.25±7.50)分,P<0.05;(39.18±8.32)分与(42.58±8.39)分,P<0.001]和SDS评分[(46.86±10.62)分与(47.17±10.22)分,P<0.05;(38.68±11.24)分与(42.54±10.31)分,P<0.001]降低明显。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中老年女性SUI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并有效减轻中老年女性SUI患者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PFMT对中老年女性SUI患者的临床疗效。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在提高中老年女性SUI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改善负面心理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中老年女性SUI患者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干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群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开滦队列研究
    陶锦涛, 吴寿岭, 赵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6): 4534-45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1
    录用日期: 2024-04-16

    摘要566)   HTML15)    PDF(pc) (900KB)(107)    收藏
    背景 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参加2018—2020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和服药史。患者空腹8 h后,于体检当日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观察对象80 859名,平均年龄(53.8±14.9)岁。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786/80 859),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1%(732/80 859),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07%(54/80 859)。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例、血尿酸、服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比例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舒张压、心率低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P<0.05)。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房室传导阻滞组(n=80 07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组(n=732)和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n=54)。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BMI、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ASCV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尿酸血症、高BMI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心率增加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开滦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高龄、男性、高BMI、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心率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民族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研究
    罗思富, 金梦龙, 苏比努尔·居热提, 刘紫阳, 付真彦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6): 4522-4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5
    录用日期: 2024-07-15

    摘要482)   HTML12)    PDF(pc) (914KB)(113)    收藏
    背景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疗法的基石,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脂质管理的首选治疗策略。然而,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同族群患者治疗反应存在明显差异。目的 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方法 纳入2012—2022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7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780例ASCVD患者,其中汉族408例,维吾尔族372例,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汉族患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高于维吾尔族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脂蛋白a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B、HbA1c、HDL-C、ApoA1水平高于维吾尔族患者,ALT、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载脂蛋白B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C、HDL-C、LDL-C、ApoB降低水平高于维吾尔族(P<0.05);TC、LDL-C、ApoB降低程度高于维吾尔族,HDL-C升高程度低于维吾尔族(P<0.05)。以LDL-C下降幅度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敏感组(n=124)、抵抗组(n=104)、中间组(n=552)。抵抗组汉族42例、维吾尔族62例,敏感组汉族78例、维吾尔族46例,中间组汉族288例、维吾尔族264例,3组民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P=0.030)。结论 汉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降脂效果显著优于维吾尔族患者,维吾尔族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脂水平,并考虑加大他汀剂量或者尽早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以改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4年, 第27卷, 第35期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罗琴, 苟连平, 陈银, 苏凤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403-44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41
    预出版日期: 2023-11-02

    摘要542)   PDF(pc) (1772KB)(404)    收藏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3-01-01—05-3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13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114.07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120.08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郭佳, 曹春梅, 刘国纯, 郑满, 朱芮含, 龙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76-43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20
    录用日期: 2024-03-04
    预出版日期: 2024-07-17

    摘要828)   HTML40)    PDF(pc) (1952KB)(230)    收藏
    背景 失眠问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与多种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质量,但目前缺乏不同运动方式对其睡眠结局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效果,为该人群制定改善睡眠的运动处方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使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的频率学框架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统计,使用偏倚漏斗图观察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包含2 706例受试者,涉及5类干预措施: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身心运动(ME)、运动时间延长(PTE)、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AE+R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AE和空白对照(CT)组(SMD=2.20,95%CI=0.35~4.05)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AE(82.2%)>ME(71.1%)>AE+RT(54.2%)>RT(38.9%)>CT(29.2%)>PTE(24.4%)。PTE与AE+RT(SMD=-14.66,95%CI=-28.60~-0.72),AE+RT与RT(SMD=21.32,95%CI=6.24~36.40)以及AE+RT与AE(SMD=11.19,95%CI=1.56~20.81)对睡眠潜伏期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RT(96.7%)>CT(77.1%)>ME(49.5%)>AE(42.6%)>PTE(27.9%)>RT(6.1%)。AE与CT(SMD=4.59,95%CI=1.59~7.58)对睡眠效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3.1%)>AE+RT(59.9%)>RT(50.7%)>ME(46.9%)>PTE(35.5%)>CT(23.9%)。PTE与RT(SMD=23.39,95%CI=14.67~32.02),PTE与AE(SMD=14.86,95%CI=4.64~36.40),PTE与CT(SMD=12.11,95%CI=7.62~16.59),RT与ME(SMD=-27.61,95%CI=-40.49~-14.73),RT与CT(SMD=-11.28,95%CI=-20.86~-1.70),ME与AE(SMD=19.08,95%CI=5.18~32.98),ME与CT(SMD=16.33,95%CI=7.26~25.40)对睡眠觉醒时间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RT(94.7%)>CT(80.2%)>AE(41.8%)>ME(31.5%)>PTE(1.7%)。RT与AE(SMD=-20.84,95%CI=-38.46~-3.23),AE与CT(SMD=12.02,95%CI=2.96~21.08)对总睡眠时长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7.2%)>AE+CT(71.6%)>PTE(53.8%)>ME(40.6%)>CT(35.9%)>RT(10.8%)。各项干预措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4.2%)>AE+CT(75.5%)>ME(24.9%)>CT(15.4%)。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发现6个结局指标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鉴于AE对多个睡眠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推荐失眠患者进行3次/周、30 min/次的中等强度AE,如慢跑、快走等,此外,也可以选择4~5次/周中等强度的RT或AE+RT,在进行上述运动时需要额外注意时间段选择,尽量避免睡前3 h内进行运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失眠的在线简版行为疗法对失眠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陈鹏飞, 刘雅茜,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70-43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52
    录用日期: 2024-04-16
    预出版日期: 2024-08-01

    摘要681)   HTML19)    PDF(pc) (1328KB)(192)    收藏
    背景 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 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 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4年, 第27卷, 第34期
    北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评价研究
    朱丽丽, 郝晓宁, 郑研辉, 刘志, 周宇晨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4): 4336-43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5
    预出版日期: 2024-07-29

    摘要416)   HTML8)    PDF(pc) (1781KB)(115)    收藏
    背景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医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探讨医养结合服务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评价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为改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5月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现场调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产出导向的BCC模型,对北京市62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进行评价。投入指标包括: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养老护理员(护工)人员数。产出指标包括:完全失能/重度障碍老人数量、部分失能/中轻度障碍老人数量、自理老人数量。结果 北京市62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中,DEA有效单元比例分别占12.903%、35.484%、12.903%,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599、0.788、0.760。其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占12.903%,规模效益递减的占70.968%,规模效益递增的占16.129%。结论 所调查的北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效率偏低,存在资源浪费、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建议养老机构科学定位目标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合理计算入住容量,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服务合作,而政府要继续贯彻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村医生社区健康管理能力调查研究
    谢坤, 王萱萱, 李思清, 高淑红, 陈家应, 张朝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4): 4308-43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17
    录用日期: 2024-01-10
    预出版日期: 2024-08-23

    摘要464)   HTML9)    PDF(pc) (1825KB)(139)    收藏
    背景 农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作为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是农村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社区健康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目的 调查我国村医健康管理能力现状,探讨村医社区健康管理能力提升策略,为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东、中、西部5个省份共抽取村医3 916名。通过"问卷星"平台向村医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村医的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具备情况,以及各项能力满足工作需要情况,均由村医自评。结果 3 916名村医中,分别有3 494名(89.22%)、3 175名(81.08%)、3 775名(96.40%)、3 738名(95.45%)村医具备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能力。性别方面,女性村医的计生指导、孕期健康指导、围绝经期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妇科常见病筛查能力及妇女总体健康管理能力具备率高于男性村医(P<0.05);男性村医的常见慢性病危急状况识别与处理方法、常见慢性病稳定期治疗与并发症预防能力及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管理能力具备率高于女性村医(P<0.05)。执业资质方面,执业(助理)医师的围绝经期疾病的预防与诊治能力具备率高于乡村医生和其他/无资质的村医(P<0.008 3),执业(助理)医师村医的妇女总体健康管理能力具备率高于乡村医生(P<0.008 3);全科医师的老年人功能减退预防能力具备率高于乡村医生(P<0.0083)。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者的常见慢性病稳定期治疗与并发症预防能力具备率高于大专学历者(P<0.017)。东部地区村医的体检指导与常见病筛查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率高于中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P<0.017);东部、中部地区村医的健康与自理能力评估、不良情绪识别与干预、功能减退预防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率高于西部地区(P<0.017)。结论 我国村医基本具备健康管理能力,女性村医在开展妇女健康管理服务方面更具优势,乡村医生执业资质村医的少数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能力不足,西部地区村医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情况相对较差,应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村医素质,促进村医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雪竹, 魏婷婷, 刘沛, 潘立平, 刘莹, 边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4): 4273-42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15
    录用日期: 2024-03-15
    预出版日期: 2024-05-27

    摘要715)   HTML18)    PDF(pc) (1496KB)(200)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基层医生是高血压管理的主力军,而医源性治疗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高血压控制的达标情况。目的 调查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并分析治疗惰性成因,为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提供参照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7—8月向天津市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层医生发放调查问卷,从"软理由""高估治疗效果""医保政策"3个维度评价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惰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7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94.84%。基层医生高血压诊疗知识得分为6(0.5)分,得分率为61.11%(5.50/9.00);高血压治疗惰性总得分为48(7.0)分,得分率为56.55%(45.24/80.00)。"软理由"维度得分为26(4.8)分,得分率为51.92%(25.96/50.00);"高估治疗效果"维度得分为10(2.0)分,得分率为65.40%(9.81/15.00);"医保政策"维度得分为6(2.5)分,得分率为46.40%(6.96/15.00)。3个维度治疗条目水平得分比较,"高估治疗效果"维度得分相较于其他两组得分最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地区、高血压诊疗知识掌握程度及每日接诊高血压患者数是基层医生治疗惰性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疗惰性,高血压诊疗认知水平较低、"高估治疗效果"和"软理由"是导致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存在治疗惰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针对高血压治疗惰性的教育,开展多样化的诊疗知识及管理培训,同时推行临床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或可有效改善基层医生的高血压治疗惰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4年, 第27卷, 第28期
    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与营养代谢的关联性研究
    郁海东, 潘苗苗, 顾红琴, 刘涛, 戴洁, 刘玲华, 侯俊平, 杨丽, 施美芳, 赵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540-35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91
    摘要822)   HTML15)    PDF(pc) (1761KB)(180)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相比于临床症状显著的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忽视,潜在的抑郁状态和慢性病的高发共同导致了老年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极大影响了其脑健康状态,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及其是否与营养代谢状况相关。方法 于2020年4—8月选取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健康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共3 7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等资料,进行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估,依据GDS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3分)、潜在抑郁组(4~7分)、抑郁组(≥8分),并通过临床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评估和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的3 767例老年人中男1 502例,女2 265例;不同组别的年龄、MNA得分、MMSE得分、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人数构成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MMSE维度中的复述能力维度得分外,GDS得分与MMSE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MNA得分、ADL得分均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葡萄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与MMSE中即刻回忆能力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而更好的营养状况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有关,关注并改善老年人的代谢健康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