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2-31-中国全科医学
P. 92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3929·


           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很少开展针对健康威胁因素的干预管理,健康干预手
               主动健康理念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内涵及                          段单一,健康教育课堂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3)健
           实施路径尚不明确。目前,主动健康研究领域广泛,涉                            康资源配置不协调:相对于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
           及体育、科技和教育等多个领域,热点主要集中于人工                            经济发展落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导致健
           智能、“体医融合”与大数据分析               [3] 。以新型信息技           康资源稀缺,健康促进实施受阻。社区与上级医疗机
           术为支撑的主动健康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人                            构及第三方健康机构协调不足,尚未形成社会范围的
           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动健康的主要提供方及接收方,                            高效健康服务模式。(4)居民健康素养不高:2020 年
           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其主动健康理念及行为的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 23.15%,城市的素养水平为
           形成缺乏社会各界的重视,阻碍了主动健康的实施。因                            28.08%,高于农村 8.06 个百分点        [5] 。居民主动健康意
           此,本文对主动健康进行理念剖析及现状总结,提出社                            识薄弱,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缺乏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水
           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主动健康管理的策略,以期加快实                            平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
           现“健康中国 2030”的战略目标。                                  居民健康管理水平差异大,导致社区实施主动健康受阻。
           1 社区实施主动健康的内涵及意义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主动健康的策略
               从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效提升卫生资源利用                          3.1 提升主动健康的可及性 可及性是指医疗卫生机
           率的角度,主动健康的作用大大超过被动医疗,其能有                            构向目标人群开放并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从主动健康的
           效改善健康管理、社会效益、疾病诊疗结局、医疗成本                            功能特点及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需求出发,提升主动健
           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作为系统性健康工程,主动健康应                            康的可及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得到社会各层次的重视,内容可包括支持政策、技术开                                一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2000 年的世界卫生报告
           发、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健康促进意识与职责、居民                            提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决定居民实现最基本医疗需求
           健康意识的转变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等。作为基本卫生服                            的难易   [6] 。卫生服务与服务人群相结合,拉近“供方”
           务的提供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贴近社区居民且能                            与“需方”的距离,可明显提升卫生服务的有效性。拓
           提供最优成本 - 效益的服务,可有效将主动健康与社区                          展主动健康管理,借助区域分级诊疗模式,实现优势医
           卫生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疗资源下沉,能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性;
               从居民的角度,个体的主动健康是一种获得知识、                          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降低卫
           认同知识、主动改变自身不良习惯的能力,强调在全生                            生服务费用,提升经济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命周期主动进行系统的健康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                                二是健康信息的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利用
           主动应用健康设备监察健康状态,合理利用社区中的自                            所具备的优势,以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健
           然、社会和文化等资源,维护自身健康。                                  康资源,通过提高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角度,机构统筹、协调各责                          提升准确的健康信息在人群中的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
           任主体践行的相关健康责任,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支                            机构也可借助知识讲座或新媒体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健
           持政策,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社会上的服务资源,目的                            康的生活理念,在社区范围内营造“主动健康”氛围。
           在于改变并引导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方式,为居民提                            而医疗机构的支持环境在系统层面确保居民可以便捷地
           供预防、诊疗、康复的良好外部环境,提升全民健康素                            获得和利用卫生服务信息。
           养,完成群体健康管理。                                             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健康信息可及性的提升,有利于
           2 社区实施主动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激发居民主动健康的活力,促进健康需求的释放,缓解
               主动健康的传播和实施需要各组织层面多方配合、                          医疗供需矛盾。通过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全面开展,保
           相互协调、相互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承担主动                            障居民健康。
           健康主力任务不相称的是,目前社区无论在资源配备上                            3.2 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
           还是服务内容上都与有效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存在差                             技应对重点专项》(国科发资〔2021〕229 号)在主动
           距 [4] 。(1)主动健康理念缺失:目前主动健康的理论                        健康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老年常见病防控和康复护理
           概念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统一认可,居民及医疗机构职责                            技术研究等方向的支持项目,标志着传统医疗服务正经
           不明确,具体实施路径不清,导致主观能动性不强。                             历改造、升级,以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
           (2)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机构缺乏系统的健康促进                            维与医疗服务相融合         [7] 。随着国务院推进“互联网 +”
           制度体系,未将提升健康素养、实施健康教育等作为主                            行动,主动健康领域与互联网形成智慧创新发展模式“互
           要的考核和绩效指标,且由于全科团队承担较多的临床                            联网 + 主动健康”,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诊疗任务,导致医务人员实施主动健康的意识不足,                             可穿戴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推进主动健康的相关产业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