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介绍
by 吴洪磊,徐旭娟,陆凤英,许旸晖
【摘要】目前置入有创动脉留置针完全依赖操作者的感觉和经验,操作过程中会有血液回流,污染管道。本研究组研制了一种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本文介绍了其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其利用监护仪上的有创动脉压力波形,数字化引导穿刺,缩短了操作时间,增加操作者的信心,极大增加操作成功率。
有创动脉压力(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波形监测是在周围动脉穿刺置管,压力传感器与监护仪连接,反映每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情况,可直接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在麻醉及重症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现代医疗的临床诊断、治疗、判断病情变化等提供科学的数字化依据。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置入有创动脉留置针是常规工作,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如穿刺全依赖感觉和经验,退出钢针时有血液外流(污染管道、浪费血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组研制了一种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国家发明型专利号:2015100413899,2015100413992,2015100414073),其利用有创ABP波形,数字化引导穿刺,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增加成功率,本研究设计是在笔者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的基础上完成的(授权公告号:103519830B),现报道如下。
1结构与方法
11结构
111有创动脉留置针穿刺装置包括监护仪、加压袋、压力传感器、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见图1)。
112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结构包括钢针、钢针针孔、钢针针柄和钢针针栓(见图2)。
图1 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穿刺装置示意图
图2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示意图
12置入方法
121置入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方法先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摸动脉波动点,用碘伏对触摸到的动脉波动点、操作者的左手示指和中指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再次触摸动脉波动点;右手穿刺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见有回血,钢针不动,进软针,软针进入最佳位置后,拔出钢针,同时左手示指和中指紧压此处动脉,尽快连接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清洁此处血迹,妥善固定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
122置入改进有创动脉留置针方法把监护仪、加压袋、压力传感器、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等全部连接(此时监护仪上ABP波形是条直线);用加压袋冲管液,排出管道全部气体;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摸动脉波动点;用碘伏对触摸到的动脉波动点、操作者的左手示指和中指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再次触摸动脉波动点;右手穿刺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在穿刺的过程中观察监护仪,如果监护仪上出现有创ABP波形,证明穿刺成功,用钢针针栓堵住钢针针孔,进软针,拔出钢针,妥善固定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
2讨论
21置入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方法的不足
211穿刺完全凭靠操作者的感觉和临床经验从置入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方法步骤可以看出,操作者没有更多的依靠,完全凭靠自己的感觉和临床经验。如果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内有回血,刺破动脉的话,操作者就难以判断是否穿刺成功。
212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和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连接困难在穿刺结束拔出钢针的时候,必须左手示指和中指紧压此处动脉,减少动脉血流出量,并尽快连接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和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不是一体的,存在连接困难的问题。
213穿刺成功后连接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时易血液外流致血液浪费及污染置入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过程中,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和动脉导管压力连接管连接时会有血液外流,造成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同时血液会残留在导管连接处,血液是良好的培养基,很有可能造成感染。
22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的优势
221数字化指导操作者利用监护仪上有创ABP波形间接指导操作者进行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穿刺,准确告知操作者穿刺是否成功,穿刺成功率可能较高,可能减少操作时间。
222无血液外流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症抢救中重要的诊疗措施之一,50%以上的危重症患者需要深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这类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且病死率和医疗费用较高。为减少CRBSI的发生率,有研究从置管操作、临床护理、输液、置管时间、位置、人群等方面进行改进。本研究穿刺前整个装置已经连接好,穿刺结束后无血液外流,不会浪费血液,导管连接处更不会有血液残留,污染管道。
综上所述,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解决了原始有创动脉留置针置入仅依靠操作者的触觉和临床经验的困境,其利用有创ABP波形,数字化指导操作者,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增加成功率。但本研究中的改进后有创动脉留置针尚处于设计阶段,尚未投入临床使用,本文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其可能优势,缺乏具体试验数据的验证,这也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